首页 > 历史 >

以“沉香救母”为例,浅析古代人民的孝文化及其文化内涵

2019-11-18 15:34:19 暂无 阅读:1801 评论:0

沉香救母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主要讲述的是沉香劈开华山救出被困的母亲三娘的故事。当年一部电视剧《宝莲灯》火遍大江南北,沉香救母故事一下子就深入人心了。劈山救母的故事传说最早见于失传的元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宋、元戏文亦有《刘锡沉香太子》。

当然,当我们搜索劈山救母的故事的时候,有说沉香劈华山救母,也有说是二郎神劈桃山救母。但我们暂且不论这个民间的神话传说究竟出自何方,但无论那个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其中孝心感天动地,而孝也确实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在那个特定时空下古代人民的孝文化。

以“沉香救母”为例,浅析古代人民的孝文化及其文化内涵

一、孝文化的起源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孝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随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在最初,孝仅局限于对父母长辈的崇敬感恩,而国家出现以后,仅限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的“孝”逐渐延伸到社会的多个领域,成为一种评判他人的道德准则,甚至成为了做官处事的重要条件。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又以孝为仁之本。在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的几千年间,孝是一直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沉香救母”为例,浅析古代人民的孝文化及其文化内涵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孔夫子对孝的重视,春秋时期,周王室大权旁落,礼崩乐坏,夫子游走于诸侯国之间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克己复礼能实现周王室统治下当年的盛世,这其中的“礼”就有孝礼。孔夫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认为子女应在父母身边尽孝,应付诸行动。

又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诫我们应当及时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而非等到“亲不待”时追悔莫及。这些都是流传至今,我们还在引用的名句,其中思想对今人仍有警示作用。那“孝”又是为什么变成我们后世所理解的愚孝的愚昧模样呢?二、古代中国孝文化的发展

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稳定会对思想进行专制统治,有了孔夫子及其后学者对孝文化的宣传补充完善,以孝治国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乱世用重典”,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来加强思想统治,反而因为手段强硬而激起民愤。汉初黄老之学的修生养息酝酿出七国之乱这样的隐患,汉在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于是融百家思想与时俱进的“新儒学”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

经董仲舒改造过的新儒学中的孝与忠建立了联系,百姓是天子的子民,官员也是“父母官”。如果说先秦儒学中的“孝”是子女出于爱意和感恩对父母主动的关怀,那么董仲舒所宣称的“孝”则多了绝对和强制,子女对父母单方面的义务,让“孝”文化从此走向了极端。

以“沉香救母”为例,浅析古代人民的孝文化及其文化内涵

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三纲五常”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从此统治阶级通过举孝廉等方法宣扬孝道,让封建伦理纲常深入民心,把孝文化作为封建政治统治的文化根基。

宝莲灯剧中背景正是这一时期,刘沉香被其父告知母亲在华山下经历苦难,便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劈开华山救出母亲,一番孝心感天动地,最终大团圆结局。沉香从来没有和母亲相处过一天,但他的对母亲的爱和孝心却能支撑他不惧强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当时的封建社会让他拥有了这种强烈的孝心与爱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走向了更加极端。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孝是他们愚民的法宝,在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带有神话色彩的行孝“楷模”中,百姓对天子的信服,对知识的敬重,逐渐让他们绝对服从于封建伦理。

以“沉香救母”为例,浅析古代人民的孝文化及其文化内涵

而宋明理学的形成则使得古代孝文化走向极致。这时的孝与忠君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候,也可谓是孝文化对百姓的思想控制达到极致的时候。

元代郭居敬在这一时期下编纂出来《二十四孝图》,记录了古代二十四孝子的孝行,“二十四孝”在最终形成并出现多种版本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孝文化走向极致,被融入政治运行的系统从《孝经》到“二十四孝”的历程也是孝文化走向极端化、愚昧化的历程。三、孝文化的文化内涵

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在先秦儒学中,孝有着只有保护自己,才能孝敬父母的意思。在我国古代刑罚中有“十恶不赦”,不孝赫然列其中。国家关系密切,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自然孝也与国家的忠关系密切。

以“沉香救母”为例,浅析古代人民的孝文化及其文化内涵

古代孝文化要求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孝敬父母,对于处于不同阶级的人又有着不同的规定与要求,比如对天子对诸侯对士大夫对平民对女子不同的要求也将不同等级之间划分泾渭分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等级秩序。结合现代实际来看,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继承孝文化有益的部分,摒弃它封建糟粕的部分。四、小结

沉香救母的故事是孝心感动天地的故事,如同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了天帝最终天帝派天神下凡帮他移山,包含着统治者的宣传意图以及人民对于幸福团圆生活的向往。古代人民的孝文化起源于家庭的一颗真心,政治化于西汉时期,又在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异化,最终走向于愚昧封建极端。

《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清代孝文化极端化的时期的启蒙著作。而现在的弟子规仍然在作为国学经典被广为诵读,用来教育孩子们爱亲敬老,虚心聆听教导,我们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孝这一随人类社会产生的传统道德与时代相合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论语》

2. 《孝经》

3. 《孔子家语》

4. 《春秋繁露》

5. 《弟子规》

6. 《孝道图:二十四孝图等考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