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2019-11-22 21:40:55 暂无 阅读:1766 评论:0

纵观古今历史,但凡提到“奸臣”二字,大家通常都会咬牙切齿,恨不得将这群逢迎皇上、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的酒囊饭袋剥皮拆骨。

大众对他们的印象也多数停留在“擅长讨好皇上”、“擅长勾心斗角”等方面。总之“奸臣”二字是绝对和“才高八斗”、“给老百姓办实事”挂不上钩的。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可是小鼬想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能被史书记载、遗臭万年的奸臣,必定身居高位吧?

那么如果他们只会溜须拍马,真的能青云直上吗?

答案不言自明。

除了个别在皇帝幼年就常伴左右的宦官之外,大部分能被后人认识的奸臣,在仕途的前半部分,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比如今天介绍的这位“北宋奸臣top3---丁谓”。

在他开始“作奸犯科”之前,你绝对看不出来他是一个奸臣。

之所以他排第三,主要是因为第一名秦桧和第二名蔡京太难超越了......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丁谓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家道中落,当他开始读书的时候家里已经穷的不剩什么了。

但也许是遗传了祖上优秀的基因,丁谓从小就展示了自己过人的天赋: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并且阅读量极大、记忆力极佳,同时头脑灵活、擅长举一反三。

总之就是一位十足的小天才。

虽然家人朋友都夸他好,但丁谓自己心里还是没底,于是参加科举前他与好友孙何一起去拜访文坛泰斗王禹偁(chēng)。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这位文坛泰斗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丁谓的评价是“与韩愈柳宗元水平相当!”

这个评价也给了丁谓莫大的信心,他在当年的科举中也顺利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映证了王禹偁的眼光。

但中榜后的一件小事也暴露了丁谓此人的性格:

还记得当年与他一起去找王禹偁的孙何吗?他“不幸”考取了当年的状元。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按理说,朋友高中状元,与自己一起金榜题名,这是双喜临门啊!

但丁谓不觉得,他认为王禹偁只夸了他没有夸孙何,如今孙何却压过自己一头,这很不爽。

于是他甚至一纸状书告到了皇上那里,赵光义听了这事只用一句话回了他:

甲乙丙丁,你姓丁,不当第四当第几?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不管怎样,丁谓还是顺利上岗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丁谓在前两年的工作中成绩不错,于是迎来了朝廷对他的第一次“高难度锻炼”---去四川东部的夔(kúi)州。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这在当时可是个绝对的脏活,因为当时四川地区局势动荡,夔州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也和宋朝官员颇有嫌隙。

朝廷里那些老油条向皇上举荐少不经事的丁谓去干这么重要的事,其实是想让他背黑锅。

但他们打错了如意算盘,没想到这个烫手山芋成了丁谓晋升的跳板。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面对当地的个别暴力行为,朝廷给丁谓的授权是“安抚为主,必要时动武”。

但丁谓却自有主意,他一上任先解散了军队,决定以一片赤诚来打动少数民族同胞、维护民族团结。

怎么样,想不到这觉悟出自一个鱼肉百姓的奸臣吧?

可他确实是这么做了,他只带了3个随从,就只身前往了各部落的领地,以极其诚恳地态度和他们谈条件。

眼看着新来的..官员居然如此有诚意,各大部落首领纷纷放下武器,决定接受丁谓的条件了。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少数民族的问题解决了,丁谓还不忘收买汉族百姓的人心,他提出“每放一个人质,就送一匹绢”的条件,在短时间内向叛军换回了上万俘虏,至此北宋一直以来的蜀地叛乱就此被平。

此后,丁谓还颇有经济头脑。他针对当地唯一的特产“深山里的盐池”,建立了一条运输线,每隔几十里就有一个中转站,由此解决了食盐的运输问题。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紧接着丁谓进一步推出了相关政策:

用粮食换盐的,打五折!

这政策一出全国的商人都来凑热闹了,也彻底把曾经一穷二白的当地变的富裕了起来。

从维护社会稳定,到开发当地资源,最后制定政策进行推广,丁谓这一系列操作绝对算得上教科书般的“地方管理办法”,这个“奸臣”确实有两把刷子。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但他又确实是一位“奸臣”,因为在办了多个漂亮事、平步青云之后的他,却又给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首先他陷害忠良,构陷窦准等忠臣;

其次他逢迎宋真宗,主张大兴土木。

曾经抱着他腿求他别走的那些老百姓看到后来丁谓的所作所为,真不知道是作何感想。

北宋一个奸臣的“AB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