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王莽: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知识分子

2019-11-25 04:32:25 暂无 阅读:1690 评论:0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个极其特别的人物。他是权臣,因为他独揽大权,甚至废帝自立。他是改革家,在他在位期间先后颁布过私田国有,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先进的政策。但同样的,他也是古来奸佞的代表人物,连他的头颅都被历代皇室收藏,用以警戒子孙。

但是,抛开这一切的标签,细看王莽的一生,我们必须承认,王莽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知识分子。

王莽: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知识分子

一、王莽出生贵族,但却从来不为家世所累,严与律己,宽待他人,是个名副其实的温润君子

王莽出生于西汉最为显贵的外戚家族,王氏家族,王氏家族全盛时号称“一门九侯五司马”,几乎垄断了西汉朝廷的顶级职位。

王氏家族之所以能如此显贵,都要归功于王莽的姑姑。王莽的姑姑是大名鼎鼎的孝元皇后王政君。她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年高德劭,权倾四朝。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刘骜即位,一来为了感谢王氏家族对自己的帮助,二来顺应母亲的意思,对王氏大肆封赏,甚至连已死的王莽之父王曼都被封为新都哀侯。

王莽: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知识分子

或许正因如此,王氏族人才骄横跋扈,生活奢靡,甚至互相斗富,弄得长安城乌烟瘴气,王氏子弟也成为纨绔的代名词。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却完全没有被家族中人影响。他从小就生活简朴,为人谦逊,稍年长后又勤劳好学,刻苦努力,为其师陈参所夸赞。

此外,他在待人接物上也十分周到。王莽父兄早死,他便以家主身份扛起了整个家庭的职责。服侍嫂母恭敬有礼,养育遗侄严谨周到。宾客来访能尽兴而归,叔伯问询可侃侃而谈。

除此以外,他还广泛地结交贤人,对待下人也宽容大度,甚至经常拿自己的俸禄接济穷苦人民。

正因如此,王莽无论是在家族中还是在外界,名声都相当好,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帮助他。

王氏一族的话事人,大司马王凤在临死前专门叮嘱王政君照顾王莽,成都侯王商也曾上书请求将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

汉哀帝打压王氏家族致使王莽不得不卸职隐居时,曾经受过王莽恩惠的文人贤士..哀帝为王莽鸣冤,哀帝这才被迫召回王莽。

可以说,在篡位之前,王莽在大汉百姓心中一直都是一个道德模范和温润君子的形象。二、无论是禅让还是杀子,王莽都符合儒家传统思想的要求,或许在王莽心目中,他这辈子并没有做错什么

王莽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有两点,一是逼迫孺子婴“禅让”。

王莽: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知识分子

禅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权力转移形式。传说在上古时代,华夏政权最高权力的转移一直都是以禅让形式进行的,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但是在禹以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度取代了禅让制度,禅让就变得很少见了。

西汉本来崇尚黄老学说,讲究清静无为,禅让并没有什么市场。但等到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开始兴盛起来,禅让也渐渐被人提起。

同样是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武帝追求长生,方士之言,阴阳之说也渐渐开始流行起来。一些文人和学者也开始研究天灾与帝王的关系。

等到武帝之后,汉朝的文人基本上形成了天灾是用于警示人间帝王的共识。故而当天灾发生时,总有人上书皇帝,请求禅让以消弭天灾。当然,这些人大多都没什么好下场。

在常人眼中,这些人要么别有所图,要么就是读书读傻了。但在一些儒家学者眼中,这些人都是为了实践儒家真理的殉道者和先知。

王莽也是儒家文化的推崇者,所以,当他以禅让为名继承皇帝之位时,或许抱着的也是那些“殉道者”们一样的想法,因为当王莽篡位之时,除了刘氏宗族和个别大臣以外,根本就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对声潮。至少因为后来王莽被推翻了,所以他的“禅让”才变得十恶不赦。

除了“禅让”以外,王莽还有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杀子”。

王莽有六个儿子,但被他亲手所杀得就有两个,分别是王宇和王获。

王宇是王莽的长子,因与王莽政见不和而被杀。汉平帝时期,王莽为了把持大权,不允许平帝接触其母族卫氏。王宇认为此举是取祸之道,便时常劝谏王莽。然而王莽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因此而责备他。

王宇忧愤不已,便决定听从其师吴章的建议,命人在王莽门前泼洒狗血,希望能将其伪装成灵异事件吓住王莽。

但王宇毕竟年轻,谋事不密,让王莽发现了。王莽登时大怒,立刻将王宇及其妻子逮捕后毒杀。并以此为借口,诛灭卫氏,并逼迫一大批刘氏宗亲自杀。

与王宇相比,王获救显得有些死有余辜了。王获是王莽的次子,王莽被汉哀帝打压,隐居新野时期,王获杀死了一名奴婢,王莽大怒,逼其自杀。

王莽杀子的行为需要分开看待。对于王宇,大多数人还是持同情态度的。虽然王宇的政治智商不高,但毕竟没有做什么坏事,就被自己的父亲强势毒杀,实在有些可怜。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在知道儿子已经“叛变”的情况下果断出手,却也算不上什么错误。

而王获却没有多少人同情,只不过是在王莽的目的方面产生了争论。王莽杀王获,往好的方面想就是尊重生命,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往坏的方面想就是想通过此时赢得舆论的支持,借机翻身。

王莽: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知识分子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王莽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有理可循。如果想的绝对一些,或许王莽只是一个儒家理想的实践者,而并非处心积虑的大奸臣。三、王莽的失败在于他对儒家理想的过于崇拜,坦白地说,他的政策确实是为了百姓好,但他的执政能力实在堪忧

从史料上的记载来看,王莽的称帝期间并没有“横征暴敛”或者“奸淫掳掠”。他的失败其实更多的是政策和性格的失败。

王莽这个人对儒家文化的崇拜已经到达了极致,他即位之后,大规模变得中央官吏的名称、职能和俸禄,使得大量中下层官吏穷困潦倒,不得不打短工补贴家用。

之后又大规模变动行政地区的范围和名称,给官府和百姓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为了凑齐儒家经典中的行政区划名称,劳师远征,徙民屯边,造成了巨大的国力消耗。

此外王莽还秉承了儒家轻视外族的习惯,肆意侮辱匈奴、..等国,造成了诸国的反叛,使得新朝边境不稳,大量兵力被拖延在边境,为亡国埋下隐患。

王莽: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知识分子

除了对儒家经典的疯狂崇拜以外,王莽的性格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王莽在篡位之前都过得顺风顺水,这自然养成了他自视甚高的性格。

所以当新政实施不理想时,他就会暴跳如雷,失去理智,使得很多有才之士都受不了他的性格而离他远去。

而且他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能接受西汉王朝传统的规制制度。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总希望把旧的制度改掉。这不仅仅使得国家政令混乱,而且给自己的改革增加了工作量,严重拖慢了改革速度。

最重要的是,王莽的改革其实非常的不切实际。

从私田公有这一条来看,王莽的最初目的是希望通过收回地方豪强大族手中的土地,然后将其分给老百姓耕种,以此跨过地方大族的截流,实现百姓对国家直接缴税。

如果这个政策成功,一来可以防止土地兼并,因为土地都是公家的,不能买卖,自然也就无法兼并了。二是减轻百姓负担,越过地方大族后,百姓上交的赋税不必被他们人为截取,交的税自然就多了。

而且这个政策还有配套的禁止买卖奴隶法案,这就遏制了地方大族隐匿人口的行为,使得国家的征税人口不会减少,有效保证了国家赋税来源的稳定。

这么一看这个政策似乎很好,不存在可以批判的地方。

但实际上,王莽大大错估了当时的形式。一来,西汉中期以后,地方大族土地兼并就已经愈发严重,到了王莽改制的时候,这些地方大族早就已经和当地官员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链条。

王莽的本意是集中征收地方大族和老百姓的私田,再按人口数平均分给老百姓和大族。由于这其中肯定是地方大族的土地占大头,所以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将大族的土地分给无地的百姓的目标了。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大族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征收地方大族和老百姓土地的政策变成了只征收穷苦百姓土地。然后大族在将自家的人口报上去,分取老百姓的土地。这不仅没有实现原来的目标,而且还激起了民愤,使得一时间起义不断,整个国家风雨飘摇。

王莽: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先进知识分子

除了这项政策外,王莽的很多政策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王莽的失败,根源在于他根本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实际,他的改制也完全是他个人的一意孤行。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参考文献:

《后汉书》

《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