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仗怎么打,竞赛就怎么办”(2)

2018-09-27 16:04:41 网络整理 阅读:153 评论:0

作为一项已经举办11届的品牌赛事,“精武”军事项目对抗赛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近年来我军军事训练思维的转变:10年前,第一届赛事只有5项课目,场地全部在校内操场,以单人单项的技能考核为主;如今,这项比赛已经发展成囊括10余个野外实战化课目连贯考核、重点考察团队协作、技战术融合能力的全军性赛事。

陆军某集团军特战旅副旅长杨平均对此同样深有感触。“以前的特战考核,比较注重米数、秒数、环数,单纯考验技能,相当于军事体育。”他说,“现在是用作战过程把所需要的技能串起来,检验参赛队员的综合能力、团队能力。”

比如这次比武中的通过障碍课目,共设置高墙、壕沟、高空障碍、晃动轮胎、水平梯、独木桥6个障碍,综合模拟敌后渗透途中可能遇到的河流、沟坎、断崖等障碍。每一个障碍都要考察队员的心理、臂力、腰腹力量、腿部支撑力量,被称为“从头到脚”的考验。同时,这个课目又是在考察参赛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班长的指挥能力。

实际上,这也是近年来各项大型军事比武竞赛通行的做法。杨平均记得,在2013年举办的“砺刃-2013”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竞赛上,我军已经开始尝试将带有战术背景的连贯考核方式引入竞赛场。

“当时已经逐步向这个方向靠拢,把几个课目加入实战背景串起来,但是不成体系。”杨平均说,经过四五年的发展,这种比武竞赛模式逐渐成熟并固定下来,按照作战进程设置考核条件已经成为比武竞赛的常用做法。

从单项到综合、从单兵到团队、从操场到战场,杨平均见证了近年来部队比武竞赛模式和思维的转变。“实战化训练理念现在早已经深入人心。”他告诉记者。

竞赛规则与国际接轨

“快!抓紧时间!”在连续两天的激烈比拼中,不时能听到参赛队员们这样互相提醒。在这场比武竞赛中,时间是最终评判成绩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