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国家文物局披露调查确认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始末(2)

2018-09-28 11:34:29 网络整理 阅读:132 评论:0

第二阶段,工作目标为局部清理以确认沉舰身份,并究明沉舰保存状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中后段右舷外壁进行抽沙作业,陆续揭露舷侧舰体结构,包括舷梯、舷窗、各种管道设施等,各部件均呈倒置状态,印证了初期对舰体倒扣的推断。为确定沉舰身份,水下考古队制订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作业,终于在9月15日发现了深埋于海床面以下5.5米处的“經遠”舰名,为木质髹金字体,悬挂于舰舷外壁,由此确证此艘沉舰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

此外,水下考古队员还在遗址清理中发掘出一块木牌,清晰戳印有“經遠”二字,亦可佐证对沉舰身份的判定。在工作结束之前,考古队对木质舰名进行了必要覆盖,对抽开的舰体区域进行了全部回填。最后采用牺牲阳极的办法沿铁甲堡周边焊接锌块,以此延缓海水对铁舰的腐蚀。

国家文物局披露调查确认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始末(2)

清洗文物。

舰体遗迹

为进一步了解舰体长度及残损状况,水下考古队沿舰体的艏、舯、艉部进行局部清理。在艏部最前端发现有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在艉部及舰体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钢铁构件,甚至还在舰体上发现了后期盗扰与强拆时留下的痕迹,一些钢板被打砸弯形,边沿被强力撕裂。

本次清淤发现的主要舰体遗迹有:

铁甲堡 遗址上最为明显的迹象,,出露于海床上,由前往后倾斜,前部铁甲堡高达1.8米,往后部逐渐沉入泥中,全长约42米。铁甲堡是“经远舰”最明显的标识,不同于“定远舰”的全副装甲带,设计时只考虑了水线附近的装甲,因而高度只到1.8米,其形状:下部倾斜可接弧形肋骨,上部稍平,接平甲或穹甲板。铁甲堡整体由最外部装甲、内部衬木、最里钢板三部分构成,整体厚达50厘米。通过本次调查使用的水下三维声呐呈像技术,可清晰看出铁甲堡在海里的全貌,以及下凹与内倾的迹象,这也是调查之初对舰体倒扣推测的根据。

国家文物局披露调查确认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始末(2)

铁甲堡水下三维声呐呈像。

艏柱 位于舱体最前端,呈竖直状态,揭露近1米高,铁质,断面呈正三角形,边长20厘米,两侧边有凹槽,可往后接入左、右两侧的船壳列板。左舷列板已无存,右舷列板绵延近5米(因倒扣位于左面),并发现锚链一段,悬挂于列板外。

排污管 为舰体往外排放废水的管道,在左、右舷边均有发现,形制一样,圆形铁管,贴于舷侧板外,全高计65厘米,口径12厘米。管口因倒置而朝上,管口处有外弧的保护盾,将管口固定在中间。

登舰梯子 发现于右舷,木质,圆角长方形,长71、宽16厘米,用三枚铆钉固定在外壳列板上,梯子外沿开有两个小口,方便用手抓握攀爬。

舷窗 圆形,外框铜质,铆钉固定于外壳列板上,内径24厘米,镶入的玻璃保持完好。该舷窗位于艉部的军官住舱,透过玻璃可以确认舱内淤满细泥。

国家文物局披露调查确认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始末(2)

玻璃完好的水下舷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