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弄潮中关村

2018-09-07 06:44:15 网络整理 阅读:168 评论:0

弄潮中关村

弄潮中关村

1978年至2018年,40年改革开放的岁月浓缩在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上。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陈春先、纪世瀛、柳传志、段永基、王选、王文京、俞敏洪、李彦宏、雷军等无数个鲜活的名字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和变化,一代又一代的 “中关村人”用智慧和汗水留下饱含创新的标识和无数探索故事。

从上一代人的“下海潮”到当代青年的“双创”大潮,一代过去,一代又来,那些骄傲的追风少年虽然已两鬓斑白,但创新的精神和试水的勇气一直在延续。它不会因为拆除白颐路的尘土飞扬而消逝,也不会停止于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空飘散的咖啡香气中。

少长咸集,风云际会,40年过去了,中关村的发展已经跃入新轨道、新方向,中关村的故事也在用新表达和新主旨,来面对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

1978年12月,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一年,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的陈春先也悄悄地、艰难地播下了如今已闻名世界的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

三次访美的陈春先坚定了移植硅谷经验、搞技术扩散的想法。从硅谷回国后,他再次审视曾熟悉的中关村:人才密集程度上与硅谷极其相似,但大学教授、科技人员只满足于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后老百姓是否买得起,从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陈春先想一改中关村面貌,要在这里建立“硅谷体制”。

1980年10月23日下午,陈春先在数百人报告厅,面对那些没去过美国的同事们,做了一场访美报告。“美国尖端科学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那里已经形成几百亿美元产值的新兴工业。我总觉得中关村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革新体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