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养蜂酿出“脱贫蜜”□本报记者 高灵

2020-08-14 16:08:12 未知 阅读:937 评论:0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朝诗人罗隐的一首《蜂》,赞美了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加格达奇区白桦乡东山村贫困户赵明忠、王培兰一家,正是罗隐笔下蜜蜂的真实写照。两位年过七旬且身患残疾的老人在政府、驻村工作队、帮扶人的共同帮扶下,通过开展蜜蜂养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铺就了一条自立自强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5年,两位老人被认定为该村的低保贫困户,平时都是靠着政府救济维持基本生活,而随着年纪的增大,家庭的负担越来越沉重。面对窘境,他们没有倒下,而是开始思索规划未来的生活,想着怎样把这个家撑起来。

因为家住在村子最里边且挨着大地,于是老两口就萌生了养蜜蜂的想法。可是养蜂需要钱,左思右想后,老两口从邻居家借了3000元钱作为自己的启动资金。但因为当时种种条件所限,并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很低。

2016年,现任加区一小校长赖艳玲成为赵明忠老人的帮扶人。入户结对当天,赖艳玲就与老两口促膝长谈,看到老两口虽身残却志坚,为人勤奋自强,赖艳玲深受感动。交谈中,她还了解到老两口虽有养蜂经验,但却顾虑重重:最大的困难是无花期里蜜蜂所食食物费用很大,难以承受,再就是担心蜂蜜的销售渠道。赖艳玲快言快语,当即表示困难与问题都由她来帮助解决,如果出现亏损也都由她来承担。也正是因为赖艳玲语重心长的话语给两位老人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之后,在政府扶贫政策、驻村扶贫队、帮扶人的共同帮扶下,老两口的“养蜂事业”逐渐步入了正轨,且初具规模。

东山村风景好、环境好、蜜源丰富,产的蜂蜜也是天然无公害的。面对新买的几十个蜂箱,老两口倍加珍惜。他们知道,养蜂是个细心活、耐心活,白天没事他们就趴在蜂箱跟前儿观察,发现问题随时处理,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做好蜂箱保温和通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人的悉心照料下,蜜蜂越养越好。终于,在2018年底他们彻底摆脱了贫困,收入也逐年递增。养殖规模从最初的十几箱发展到现在的60余箱,最多时达到近100箱。

然而,就在生活开始一天天变好的时候,一场噩梦又突然降临到这个家庭。2020年春节期间,赵明忠因心梗不幸去世。老伴儿离开的那些天,王培兰再次感到人生的无常,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面对这样的不幸,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经常到老人家开导她,让她相信自己、相信党。王培兰说,相依为命的老伴儿已经不在了,如果自己再不努力,再不干出样子,怎么对得起国家的好政策,怎么对得起那些起早贪黑帮助他们的干部,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待在村里。

此时的王培兰顶着失去至亲的痛苦,在儿子的帮助下,她拄着拐杖毅然扛起了继续养蜂的重担。老人心里满怀对党和政府感激的同时,更找到了劳动脱贫的自尊与自豪。她坚信,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诚信经营,一定能酿造出甜蜜、幸福的生活。

替我给党捎句话

“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既贫困,又没有好身体。感谢扶贫政策,感谢这么多党的好干部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奔头!我们把贫困的帽子摘去,为党和政府减轻负担,我们自己也扬眉吐气!”

—— 王培兰

养蜂酿出“脱贫蜜”□本报记者 高灵

图为王培兰老人的儿子正在帮老人查看蜂箱情况。本报记者 刘迪摄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