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在东郊记忆,除了看展,还能学“造船”

2018-11-22 18:17:52 网络整理 阅读:88 评论:0

在东郊记忆,除了看展,还能学“造船”

对于一个偶然走进《一段河流的再注解之后》展场的观众来说,这件作品应该是整个“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中最朴素的一件。

在整个空间的中心放置着一张“长满腿”的桌子,看上去旧旧的,参差不齐,桌上的玻璃罩中放着一本已经泛黄的歌谱。在桌子两边的墙壁上,一幅长达19.87米的黑白铅笔画整齐铺开,旁边还贴有两张大概是艺术家走访时的照片,这些就是展场的全部内容了。

虽然在形式上简洁朴实,但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它极具诗学想象力,能够开启你对于自我与河流关系的思考。

比如被很多人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铅笔画,里面有关于水的内容无处不在。

纵观整幅画,可以看到水面上来往的船只、装运货物的商人、别具特色的吊脚楼式建筑、河两岸说书、喝茶的小店、“向凉粉”、九眼桥,还有当时的东门大桥都被呈现在画中,彷佛带人们回到了五六十年代成都繁华的码头生活。

在东郊记忆,除了看展,还能学“造船”

在东郊记忆,除了看展,还能学“造船”

作品是由年近80岁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音传承人龚素清,与本地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合作完成的。在龚阿姨看来,她就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出自己居住的地方,以及成都与水特别亲密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