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精忠报国平生志 为国加油一甲子(科学的春天——院士访谈录④)

2018-12-01 08:25:01 网络整理 阅读:146 评论:0

精忠报国平生志 为国加油一甲子(科学的春天——院士访谈录④)

用重质油生产乙烯技术突破是汪燮卿的重要成就之一。图为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生产基地,乙烯是该基地的一大主要产品。 王 芳摄

精忠报国平生志 为国加油一甲子(科学的春天——院士访谈录④)

汪燮卿(左)现场指导科研

“1978年,我受命参与研究对比中国几大油田的油品,从中找到适合铺设公路沥青的最佳原料。通过去国外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进行大量对比研究,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道路铺设的沥青,为后来进行的大规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石油炼制分析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对改革开放启航之年的记忆。没有多少热烈的场面,也没有时代大转折的壮怀激烈,只有为国家基础建设解决具体问题的踏实进取和兢兢业业的精神。

找到最好的沥青原料,这是汪燮卿和同伴们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立下的首功。他的科技人生也由此开始焕发出新的光彩。此后,他主持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功符合DCC(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气体烯烃的催化裂解技术)等工艺要求的系列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这些突出成就为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为中国能源自主自立自强开辟了广阔道路。

读书救国 走上科学之路

1933年,汪燮卿出生于安徽休宁的徽商之家。彼时,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一批志士仁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年幼的汪燮卿就明白了学堂大门上“读书救国”的深刻含义,并立下学习现代科学成为优秀科学家的远大志向,为此他刻苦研读。为激励自己,他在课本上写下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951年,,18岁的汪燮卿如愿考上清华大学化工系,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勤奋刻苦和扎实基础使他脱颖而出,1956年,他被选中派遣到当时的民主德国留学深造。然而,他首先面对的语言障碍,如何过得德语关,不仅能进行日常沟通而且将其作为获得先进科技的工具,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严峻挑战。凭着一股蛮劲和拼命精神,他一年后就能熟练用德语交流了。随后,他被分配到麦塞堡化工学院莱勃尼茨教授的门下作研究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