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90后的上海十年①|智能手机之前的松江大学城

2018-12-24 13:27:21 网络整理 阅读:169 评论:0

【编者按】

上海是全国高校最多的城市之一,201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近19万人。其中很多人会留在这座城市生活,成为“新上海人”。他们为何选择定居上海?他们对上海的认同又是如何产生的?本文作者生于江西南昌,2008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求学,后在复旦读研,如今在媒体工作。他的十年是年轻一代“新上海人”的一个缩影。

该系列一共有三篇,本文为第一篇,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松江大学城生活。

十年以后,站在学生宿舍的门口,面对送孩子报到的熙熙攘攘的车流,我依旧能清晰地想起十年前住进寝室的第一个夜晚:父亲发消息给我说要大气,不要成了上海“小男人”。“排外”和“小气”,是父母一辈的“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固有看法。

回首这十年,生活方式演变和城市建设迭代速度之快,就好像坐上了一部油门踩到底的跑车。

“我不在上海,我在松江”

大一刚开学不久,有一天正上着课,老师的电话响了,只听她说道:“哎,我不在上海呀,我在松江,晚上回上海。”

松江确实不算“上海”,它是上海的一座卫星城。十年前的松江还很冷清,乘公共交通从松江大学城到上海市区,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坐松莘线B,从松江大学城坐接近一个半小时的公交到莘庄地铁站,再坐一号线进城。第二个选择是从九号线松江大学城站上车,坐到桂林路站,当时桂林路到宜山路这一段的地铁还没有通,只能从桂林路下来,坐接驳公交前往宜山路站,然后转三号线或四号线进城。几辆巴士要塞下一整个地铁车厢的人流,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有一回我被人挤着,脸压在车门上,双手扒着门,活像被逮捕归案的要犯。

90后的上海十年①|智能手机之前的松江大学城

松江大学城地铁站。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那时的上海一共只有九条地铁线,很多线路还没有延伸。室友住在浦东的外高桥,每次回家要四五个小时;楼下寝室的杭州同学,坐火车从松江站上车,两个小时就到杭州了。到我们快毕业的时候,九号线延长到了杨高中路,我那位上海室友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到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