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焦点访谈》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灭火记(2)

2018-06-19 23:55:47 网络整理 阅读:93 评论:0

6月2日凌晨4:30,起飞条件具备后,指挥部立即派出直升机侦察,根据火情投入救援人员。虽说直升机投送快捷迅速,但是这一方式会随时受到天气和航路的影响。

由于火势还在不断蔓延,6月2日18时,指挥部继续派人采取摩托化机动方式,增援火灾现场。实际上,即使天气条件允许,直升机也只能把人员投送到火场,却到不了火线跟前。

下飞机的地方是机降点,一般会选择在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救援人员需要从各个机降点徒步到救火的现场,徒步穿过沼泽地。路非常难走,加之救援人员每个人平均身上负重会在25公斤以上,10公里左右的路程他们需要走四五个小时以上,两公里的路程也要走一个半小时以上,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扑火人员邢怀波和他们的队伍就是徒步了两个多小时,于6月3日凌晨3时接近火线的。他告诉记者,一路上左右横状发散式生长的偃松类植物,紧紧盘织交错在一起,成为他们前行和扑救的障碍。

森林火灾的扑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它需要根据地形、气温、风力、植被等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战术战法,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扑打。甚至有的时候白天不能扑,只能靠晚上。如果出现高温大风,火势会瞬间加大,非常危险,人是不能直接扑打的。

大兴安岭汗马雷击火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曹龙告诉记者,这个火场地形比较复杂,局部地方坡比较陡,很多时候都扑打上不去,都要用人推人的方式投入到火线上去。

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都会影响扑救的速度,而为了提高效率就需要不断增加人员来扑火。

经过扑火队员的连续奋战,火场重点地段和重要方向的南线、西北线,,分别实现封锁控制。

《焦点访谈》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灭火记(2)

为控制火情,缓解周边区域干旱少雨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从6月4日开始对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经过6月5日一夜奋战,6月6日上午10时,汗马自然保护区火场全线合围,外线明火全部扑灭,整个火场全面控制,扑火救灾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指挥部成员在空中进行了勘查复核。

总指挥告诉记者,之所以宣布扑火救灾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不是全面胜利,是因为火场还没有实现无火、无烟、无气的三无状态。而用救灾一线官兵的话说,火灾是“三分打、七分清”。

兴安盟森警支队王学发说:“火场清理难度非常大,因为地被物比较厚,草根、树根比较多。我们先开设防火隔离带,隔离带开设过程中由于风大,火多,我们采用壕沟,进行地毯式的开设壕沟。现在这个距离大约有三米,我们让可燃物和火烧地隔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