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话李鸿章,或许有人觉得他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2018-05-24 00:56:46 网络整理 阅读:215 评论:0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这样评价李鸿章,为李鸿章鸣不平。“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其意为:天下只有庸人没有过错,也没有称誉。就是天下人都诽谤他,他也不一定是奸雄。就是天下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一定是豪杰。为什么呢?评价者中,常人是大多数,而真正有见地者如凤毛麟角。以没有见识者去评论大人物,往往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因此说,誉满天下,未必不为好好先生。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大话李鸿章,或许有人觉得他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大家,毕竟是大家,出手落笔,惊天地,泣鬼神,看来以道德立场出发来臧否是非,褒贬人物是史书通病。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来看,清朝的政治是最好的政治,晚清中兴三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皆是不世出之人物。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三句对李鸿章的评价可谓经典。李鸿章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影响、左右中国政坛长达40多年。李鸿章一生的成就一是洋务,二是外交,三是军事。而为国人之诟病,也是如此。洋务运动失败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外交上,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军事上甲午战争中他一手创建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李鸿章在为曾国藩写的挽联中这样说“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李鸿章,以曾国藩的门生长自居,确实他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正如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一样,如果说曾国藩在“立德、立言、立功”是一个成功者的话,而李鸿章却是一个悲剧性的失败者。

大话李鸿章,或许有人觉得他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这和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曾国藩有很大的不同,曾国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生中以维护清朝政统和儒家道统为己任,是时也,中国板荡,太平天国无时不在威胁着清朝的政权。而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太平天国已被剿灭,国内危机缓解,并且出现了短暂的稳定期,后世称之为虚假的“同光中兴”,而民族危机、边疆危机却加深。客观上如此,在主观上,与他的学养、才器、作为一个大国、弱国的掌舵者尚很不相称。同时,人格也大大值得怀疑,有副对联这样说“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说李鸿章借洋务而中饱私囊。李鸿章出访德国,有人比其为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其实,李鸿章何曾可与俾斯麦相比,李鸿章倒是有一些如曾国藩所说的“拼命做官“好汉打掉牙和血吞的“痞子”之气,也无德皇对俾斯麦的器重机遇,清政府对汉族官员还是处处掣肘。曾国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收拾洪杨后,悲哀的认为,整个官场已经腐烂到底,同样,他的继任者李鸿章也不可能挑战规则,官场潜规则,无论办洋务、还是建海军,都不可避免的遭到失败。所以把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灾难,归咎于一个人身上,这是很荒谬的,也许,从短期来看,历史人物的偶然行为会决定历史走向,但是归根结底是由公共意志决定的。这种专制的政体决定了,除非倒掉、重来,否则是不可能通过改良式的修修补补而获得重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