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大而不能倒”与难打破的刚性兑付(4)

2019-02-25 05:43:39 网络整理 阅读:127 评论:0

2014-2017年,私募基金实缴规模从1.49万亿元增至11.1万亿元。

3

问题是,无论是谁来提供刚兑——发行人抑或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甚至是销售..,风险没有被消灭,只是发生了转移。

市场是只无形的手,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构的任何选择都能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实时修正,风险承担是有边界的,不会走向失控的局面。

以刚性兑付来讲,当风险资产规模过大时,提供刚兑的金融机构会承担过量风险,一旦发生大规模违约事件,就会出现破产倒闭危机。为了规避破产风险,金融机构会自觉控制风险资产规模,压抑扩张冲动,即所谓的审慎经营。

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存在刚性兑付,其影响也存在边界,这个边界就是金融机构的兑付能力。当超过金融机构兑付能力时,风险资产增长停止,不会出系统性问题。

看上去,刚性兑付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是,当刚性兑付与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联系在一起时,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了。

所谓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缩写TBTF),是指当一些规模极大或在产业中具有关键性重要地位的企业濒临破产时,政府不能等闲视之,甚至要不惜..众资金救助,以避免那些企业倒闭后所掀起的巨大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整体更严重的伤害。

金融机构一向有“大而不能倒”的传统,再大的危机,借助央妈和财政的救助,金融机构都能活下去。

关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前央行行长..在总结金融危机中各国应对经验时曾有过明确的表述:

“与西方相比,中国是比较倾向于救助的。西方国家的态度通常是尽量不救,实在不得已才救。我国的情况是,虽然不太愿意,但多数情况下都救。……甚至像蚁力神这样的非法集资也给了补偿。”

至于原因,周行长提到三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