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丁虹、胡亦南:“一带一路”上悬而未决的身份认同

2018-06-10 21:44:59 网络整理 阅读:65 评论:0

自其成型至今,“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境内外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宝库。然而当今之世,随着中国持续地在各区域经济体之间倡导资本、技术、人员与商品的自由流通及政策融合,关于超越冷战思维的激辩一直未决,有关中国体制内部复杂互动、其丰富的社会主义遗产、不断成熟的资本主义实践、以及政府努力重新激活并大力提倡的原生传统等诸多重要议题的讨论在学术界却往往难闻其音。换言之,人们在当下分析中国政府及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而适应并挑战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种种努力时,应当对求偏弃全的、固守国家-社会二元论的观念进行重新审视。

这并不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将提供一种从根本上与跨国资本主义不同的路径。尽管如此,随着中国对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力度的不断加大,诸多相关努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发的、时有剧烈爆发的民族主义抗争互相作用、互相交融、共生共举的程度之深,料将使该倡议作为某种“更加公正而可持续的选择”的潜质,成为中共十九大认定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时代”中一个可以预见的主题。

一、缅甸、尼泊尔与巴基斯坦的“新的历史特点”

某些“新的历史特点”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近期推进中呈现得较为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17年11-12月间的短短几周内,缅甸、尼泊尔与巴基斯坦接连取消或推迟了此前由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总承包的,金额在十亿美元以上的水电站建设项目。这期间最典型的案例出现在2017年11月13日,在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出席加德满都“一带一路”与南亚研讨会并致辞的同一天,该国副总理卡马尔·塔帕选择在推特上发布消息,宣称将取消与葛洲坝集团合作的,预算约为25亿美元的布迪甘达基水电站项目。

丁虹、胡亦南:“一带一路”上悬而未决的身份认同

布迪甘达基水电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