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丁虹、胡亦南:“一带一路”上悬而未决的身份认同(2)

2018-06-10 21:44:59 网络整理 阅读:65 评论:0

虽然这三个项目叫停的官方原因均与合同细节而非其它因素相关,但对北京而言,其遭阻的事实本身,足以表明三国内部民族主义环境之复杂与浓厚,同时也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遭遇的相似阻力留下了注脚。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堪称特殊。中国外交系统以“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相称的国家有三,缅甸、巴基斯坦占据其二(另一国是柬埔寨,北京对其的称谓是“好胞波”而非“好兄弟”。“胞波”大意为“同胞兄弟”,系缅甸民众对华人的专称,以指两国同胞同源的兄弟情谊)。

尽管如此,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先,中国在缅甸就曾有过密松水电站(2011年,36亿美元)、莱比塘铜矿(2012年,10亿美元)等大型项目由于内部抗议活动猝然下马的类似经历。但中国依然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原则,在2017年11月,缅甸若开邦罗兴亚人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之时也是如此:中国外长王毅在呼吁孟加拉、缅甸双方进行妥善处理的同时,遵循中国经典的发展主义理念,将罗兴亚人问题的重要根源归于结构性的贫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缅甸能源部长当月7日的公开表态 – 该国对继续推进密松电站“并不是很感兴趣” – 体现了北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挑战之艰巨。

丁虹、胡亦南:“一带一路”上悬而未决的身份认同(2)

密松电站

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发展图景与缅甸不尽相同。经济剥削、族群压迫和与之俱来的身份建构问题,在两国较为突出。然而印度方面似乎仅对身份政治的相关内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印度顶尖智库机构国防分析研究所对尼泊尔国民的反印情绪做出了如下观察:“在尼泊尔,尤其是在加德满都,作为尼泊尔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一个标志,,用反印来进行自我标榜,是一种时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