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三个温暖故事,50年技术进步,修路也是修心(2)

2018-07-24 05:30:59 网络整理 阅读:109 评论:0

有一次,,老杨拿来相机教小穆怎么使用,第二天,小穆就用相机拍下第一张照片,就是他保存多年的老杨的照片。在援建工程结束的前一年,老杨还鼓励小穆参加..,争取留在铁路车站工作。曾经被认为不可思议的坦赞铁路在1976年如约通车,尽管施工过程中遭遇过暴雨、凶猛的野生动物也随时会出现,中国援建者从来没有退缩。

经过..,小穆终于学成归来,趁着放假迫不及待想要见老杨一面,给他看自己拍的照片,谁知老杨已经回到了中国,他们就此断了联系。但四十多年来,他对老杨的想念从未停止。他说,“不管是哪个国家,朋友就是朋友。”当“希望之门”打开,熟悉的身影并未出现,老杨已经过世,而他的女儿则带来了爸爸珍藏多年的照片,和老穆手中拿着的那张一模一样,老穆忍不住掩面痛哭。而当年风华正茂的部分中国援建者也颤巍巍地走到现场,与老穆一一相拥。原来,老穆曾经吃过王纯德老人煮的饭菜,也在高贵文老人所在的医疗队看过病,还看过马雷老人放映的电影。当和他们坐在一起,老穆再次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与幸福。

一条公路一把手术刀,20多位中国员工排队为巴基斯坦母亲输血

1965年,中巴两国决定修建喀喇昆仑公路,中国政府先后派逾万名筑路人员,到巴基斯坦进行筑路施工。为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中国医院配备专门的医疗团队,为当地带去了诸多医疗便利。在中巴公路修筑期间,中国驻巴医疗队所处环境非常艰苦。医生和护士都只能睡帐篷,只有手术室、病房才是石头砌成的小房子。许多中国医务人员无论多苦都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三个温暖故事,50年技术进步,修路也是修心(2)

来自巴基斯坦洪扎帕苏村的马基隆,在16岁那年,得知母亲长了个7斤多的肿瘤。因为当时医疗资源的匮乏,当地大医院也束手无策,母亲被诊断为“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伤心的马基隆忍不住偷偷跑到外面放声痛哭,绝望之中,他和父亲前往当地的中国医院求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