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堤坝“CT”、三维建模、变“害”为宝……来瞧瞧黄河防汛背后的那些“高科技”

2018-08-06 23:50:22 网络整理 阅读:192 评论: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通讯员 赵何晶

今年入汛以来,黄河上游发生了两次编号洪水,经水库联合调度,拦洪削峰,保障了沿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两次汛情安然度过的背后,一批“高精尖”的防汛新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利用无人机、无人船全程即时监测河势险情;电波流速仪一分钟内可测取水流速度;管道雷达机器人穿行排水涵管探测隐患;利用黄河泥沙就地取材制造人工防汛备防石……8月6日,记者跟随黄河水利..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的工作人员,一睹了这批防汛高新技术的“真容”。

堤坝“CT”、三维建模、变“害”为宝……来瞧瞧黄河防汛背后的那些“高科技”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下淤积结构探测

“探测神器”排查堤坝管涌隐患

堤坝安全是抗洪抢险中人们极为关注的焦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管涌的危害,只有及时探测到险情,才能防患于未然。为此,黄科院连续多年紧盯堤坝渗漏位置探测技术,运用一系列“探测神器”为堤坝排查隐患。

一艘测船沿着黄河大堤行进,船上的工作人员将一根棒球杆大小的探头放入水中。黄科院高级工程师李长征介绍说:“这个探头可以监测水下渗漏入水点,并实时反馈到船上的主机。如果堤坝发生渗漏,入水点区域的电压就会出现明显变化,探头‘发觉’后,主机会马上报警。利用仪器携带的GPS定位装置,就能准确标明大坝的隐患部位。”

在黄河大堤上,记者看到技术人员从箱子里扯出来一根长长的电缆,上面串着上百个像“钢钎”似的金属电极。李长征和同事们将电极一字排开,均匀插入堤坝土体内。他向记者解释:“当我们启动与电缆连接的主机,就可以自动采集堤坝内部电阻率的分布数据,从而分析出管涌所在位置。这个过程,如同为堤坝进行了一次CT检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