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赤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2)

2018-08-08 01:09:33 网络整理 阅读:147 评论:0

赤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2)

​肆虐的风沙侵袭着人类的生存空间 崔玉堂摄

赤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2)

​松山区太平地农田防护林网成为庄稼的“防风卫士” 赤林轩摄

中国治沙治得好的,西数陕西榆林,东数内蒙古赤峰。翻阅《赤峰市林业志》,两个时间节点引人注目:1993年,全国防沙治沙工作会议在赤峰召开,对赤峰市治沙造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1994年,国家林业部将赤峰市确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改革试验区,并做出了“东学赤峰、西学榆林”的工作部署。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赤峰的生态建设始终与改革开放相生相伴。从三北防护林建设到退耕还林再到京津风沙源治理,每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赤峰都有创新的实践。老典型历久弥新,新典型生机勃发。最近的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与20年前第一次监测相比,赤峰的沙化土地减少了1166万亩,终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赤峰治沙造林是被逼出来的。1981年,刚通车不久的京通铁路,就在敖汉地段被沙掩埋,交通中断了72小时;农民种地,人种几遍沙压几次,“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好多老百姓还记得,晚上还平平静静的,一早醒来,沙子从窗口流到了炕中间,有的人家甚至黄牛顺着沙坨上了房顶踩塌了房子……

生存受到挑战的赤峰人,开始向风沙宣战,敖汉旗先行一步,成为全市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在层峦叠翠的贝子府镇六道岭村,山顶石碑上铭记的六道岭精神,让人体会到当年治山治沙的那股劲头,“不等不靠,山硬石硬也敢碰;干就干好,不让子孙骂祖宗;不骄不躁,老牛拉车一股劲;行动一致,心中装着六道岭。”

眼前林涛阵阵的六道岭,29年前还是荒凉贫瘠的秃山岗。六道岭村党支部率300多名劳动力埋头苦干、治山造林。夏季会战高峰,一个劳动力每天要喝10斤水,劳作14个小时;哺乳期的农家妇女,还把孩子带到山上,加入到会战中。8年的时间里,他们用一锹一镐完成土石方70万立方米,综合治理小流域16300亩,换来了满山绿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