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温州模式、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长三角各地纷纷捡起“老法宝”,它们还管用吗?(3)

2018-10-10 07:15:40 网络整理 阅读:130 评论:0

在温州采访,不少人与记者聊起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的头版,那篇《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以及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温州模式”第一次见诸报端……他们期待,媒体能再为温州新的闯劲美言几句。

苏州还在“创”

同样看重媒体作用的,还有江苏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他回忆起起1985年昆山自费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岁月:上海厂长来昆山只带了30万元,但昆山看中上海“金星”电视机的名气,便发行 “金星股票”,筹集480多万元,当年谈判,当年土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昆山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上,总有媒体为我们传递正能量,给我们胆量,,为我们撑腰!让当时一直只敢干不敢说的我们,有了更大的勇气去创新!”宣炳龙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昆山开发区的新闻屡屡登上《解放日报》,“一无国家投资,二无省里贷款”的开发区,在1989年工业产值超过5亿元,在全国各类开发区中,仅次于广州和上海闵行开发区,仅用了4年经济效益便超过基础设施全部投资。凭着“第一个吃螃蟹”,昆山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跃升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

“昆山之路”与“张家港精神”及“园区经验”一起被称为苏州的“三大法宝”。今年春节假期刚过,苏州召开全市作风建设大会。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在会上表示,要进一步丰富弘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着力推动科技体制、“放管服”、农村制度、社会治理等有影响力、含金量高、撬动性强的改革,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把苏州“三大法宝”发扬光大,是一段时间以来苏州主要领导反复提及的事。

“三大法宝”的共同点之一,是勇于创新。比如昆山人常说“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前不久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告诉记者,要拿出当年自费开发昆山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具备县域特点的昆山科创中心。昆山杜克大学首届本科生已入学,学生人数虽不多,但昆山因此有了中美(昆山)科创中心和一批专家和科研项目,围绕昆山杜克大学,昆山正打造名为“智谷小镇”的特色小镇。昆山创新重“实干”,记者曾听一位干部感慨,国内一些开发区,只要批复成立似乎就“成”了,而昆山的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几乎每年都能有所突破,探索出一些新做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