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县城来了音乐节(6)

2018-10-13 23:02:46 网络整理 阅读:86 评论:0

音乐人的这份初心同样保留在迷笛品牌创始人张帆身上,“音乐节带来快乐。它是一种基因,已经深入内心。”

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音乐节不冠名,并严格控制商业宣传的幅度,为此他推掉了很多品牌的赞助。“迷笛不是一个演出商,我们的商业目的远远小于文化追求。”

从2000年到2006年,迷笛音乐节一直在赔钱,但是张帆从没想过放弃。“就是在玩,遇到困难可以暂时躲一把。就跟过春节一样,你让不让放鞭炮我都要过春节。”

他想得更多的是如此把这种快乐带给更多的人。“我希望大家在音乐节上找到快乐、自信、自由的感觉,不是一个盲目的追星族。你应该建立自己的审美,把每个人活成独立的个体。”

张帆是人大附中1986届毕业生,之后进入首都经贸大学读书,1993年起担任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校长至今。这个没上过一天班的人是个骨子里的自由派,他甚至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我从来没想过未来会怎么样,有机会我们就乐一把。”

10月3日黄海森林公园的草地上,我见到许多奔跑嬉戏的孩子、沐浴在阳光里的三口之家、席地而坐的年轻人,甚至是还有两个坐在草地上抽烟的老太太,她们似懂非懂地听着台上的音乐吞云吐雾。

更多的,是那些簇拥在一起随着音乐跳动的年轻身躯,因为音乐而欢喜、动情的青春脸庞。他们来自平凡的县城、乡镇,平凡的岗位,但是那几个小时,在音乐里,他们忘掉自我,找到自我。

“当你被音乐包裹的时候,当你在人群中听音乐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不同的,这就是现场音乐的魅力。”在电视台做了十多年电视晚会、见过各种假唱的苏州迷笛老总魏健这样说,“音乐节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不然我们永远只有港台音乐、四大天王。”

“年轻人对音乐的热爱是一样的”,他说。

“十一”期间带来25万客流的音乐节,背后是40岁的张万源和她带领的7人团队,一个低到难以想象的数字。

“我们没有学习过程,上来就是实战,大家的压力非常大。音乐节结束之后有的孩子彻夜难眠,真是百感交集。”张万源说虽然大家都很累,但是也很有成就感,“有些年轻人说,即便是留在大城市也不一定有这样的工作机会。”

城市化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就像洋快餐、大超市逐渐下沉到县乡一级人群,音乐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开始影响这里的年轻人,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感动,也让他们更加葱郁、挺拔。

就像五十年来,原本荒芜的盐碱地已经变成了绿阴如盖的大森林。就像这片土地上每年不断向前延伸的海岸线。

标签:县城 音乐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