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媒体刊发春节返乡观察:戴着有色眼镜对乡村进行叙事不可取

2019-02-04 00:01:57 网络整理 阅读:102 评论:0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较于胶东半岛等山东沿海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在工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我出生的地方山东冠县,更是位于鲁西北平原靠西的地区,是一个瓜果之乡、农业大县,其工业基础薄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吸引能力较弱,因此家乡的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近年来,明显地感觉到选择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在减少,平常在村里遇见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需要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全国很多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很多学者、专家所说的“空心化”。与此同时,每逢春节返乡期间,便有一些凭吊田园乡村的文章在互联网传播,甚者一部分返乡的城市文化精英戴着有色眼镜对曾经养育自己的故土进行一番深度“解剖”,把乡村描述为“贫”“病”“愚”“弱”。对此,我不以为然。

以笔者返乡观察来看,年轻人外出务工是基于扩展家庭增收渠道,改善生活质量,谋求更好的发展这一朴素动机出发的。一方面,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传统大量依赖人工的春种秋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耕收、机井灌溉,因此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以灌溉为例,在笔者记忆中,家乡农村在没有实现机井灌溉以前,需要村民小组集资打井,每每灌溉都需要用农用三轮车载着发动机、塑料水带到田间地头,装好发动机、铺设水带、打垄沟,往往需要三个成年人用半天时间甚至一整天才能完成灌溉。春种秋收时节,如果一户家中劳动力不足,邻里之间互相帮忙。

媒体刊发春节返乡观察:戴着有色眼镜对乡村进行叙事不可取

本文图片均来自红网

另一方面,由于笔者家乡在工业基础、交通便利程度等方面较产业相对发达地区欠缺,不足以容纳更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力缺少就业机会,面对农村家庭在教育、医疗、改善住房等方面支出日益繁重的实际情况,剩余劳动力外溢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家乡里早先外出务工经商的一部分人率先吃到了“螃蟹”,翻新了住宅,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甚至举家搬到市区,由此也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到更广阔、机会更多的发达地区谋事创业。有人在返乡事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村衰落视作二元对立,其实类似观点是人为割裂了两者之间联系,农村劳动力转移事实上是农村生产力水平进步的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