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宝山这个地方的竹编技艺已流传百年 如今正散发出新的魅力

2020-06-01 18:23:06 暂无 阅读:1379 评论:0

精挑细选合适的竹子,锯开,破竹,片篾,经过反复抽刮打磨后,可用于编织的竹篾才初见雏形……竹编是我国的传统工艺,竹料加工成竹篾而后经过匠人之手编织成为竹篮、簸箕、针线匾、竹席等日常用品,成为了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过去,宝山月浦地处农耕地区,竹器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为竹编制作技艺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土壤。竹编技艺在当地已流传百年,从第一代申家兄弟传承至今已有五代。旧时,人们将擅长竹编的手工艺人称为篾匠师傅。月浦更是在各个生产大队组建了专门的竹匠组,以便及时为村民提供竹器制造、加工、维修服务。

宝山这个地方的竹编技艺已流传百年 如今正散发出新的魅力

竹器常见,擅作竹器的篾匠却不易寻

“竹编技艺好的师傅在那个年代是很吃香的。”回忆起年轻时代编织竹器的经历,月浦竹编第四代传承人朱文瑞说道,“虽然竹器很普及,家家户户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但会这个技艺的师傅并不多。”朱文瑞所在的村,总共有十个生产队,能做竹编活的总共就5、6人,技艺精湛的就更少了。

虽然出生在教师家庭,朱文瑞却从小偏爱手工艺活。喜静,爱钻研,让他对竹编手艺格外用心。14岁初中未毕业,他便选择跟随月浦竹编第三代传人张思林学艺,和村里的老竹匠唐怀宝组建了竹器维修组,为村民提供竹器定制、维护之类的服务。

刚开始学艺,师傅并没有教授他制篾的手艺,而是先从修补开始练习编织技艺。大概学了一年半的样子,编得有模有样了,师傅这才开始从挑选竹子教起,手把手传授竹编的重要步骤:制篾。

“冬天采的竹子最为上乘。根据所编的物件不同,要选用不同品种的竹子。”在朱文瑞看来,一双编织熟练的手是能够在接触到竹材的瞬间便判断出合适与否,这也是篾匠先练编织再学制材的原因。“不同竹材、不同颜色,呈现的效果不同。太硬的竹材编不成形,太软的竹材则缺乏张力。

宝山这个地方的竹编技艺已流传百年 如今正散发出新的魅力

编篮子的话最好用性子硬一点,表皮全青的毛竹;编字、画像之类的艺术品则用四川二年生长期内的慈竹更为合适,选用其中颜色淡的更易染色。”挑选到合适的竹材,将竹子锯成合适的长短,从中间对等破开,切分、剖成细长的竹段,然后刮去中间的竹节,用专门的工具将这些竹段片成柔韧的薄片,撕、刮、打磨成为用以编织的篾条。老师傅一气呵成的熟练手法会让人感觉抽篾是极其快速、容易的,其实功夫全在握工具的手对力道的把握,抽的篾太粗柔韧度不够,编起来费力甚至无法编织,抽的篾太细则容易断裂……只有能够熟练制篾了,才算出师,称得上篾匠。

学成竹编手艺,成为一名合格的篾匠不容易。而拥有这门吃香的手艺曾经可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朱文瑞记得,在他学成竹编手艺后,时常有相熟的村民上门向他定制元宝篮。当时还是普通篾匠的他编篮按个收工钱,一晚上不休息即可完成一个竹篮的编织,两只竹篮的工钱够一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我爸爸当老师一个月工钱是30元左右,不算少,但家里人多,生活还是紧张。而普通农民当月工钱很少,很多都要留到年底才能结清。但竹编不同,工钱现结。家里有个人会做竹编,一家人的生活都会宽裕很多。”朱文瑞在日常工作之余,会替同村人做些竹器贴补家用。

竹器是旧时喜庆日子的见证

不同于其他地区编织的竹篮大多为直身圆筒型,月浦的竹篮是两头翘起的半月型,很有地域特色。因形似元宝,取名元宝篮。“元宝篮谐音元宝来,当地人结婚生子都会用元宝篮装上红豆、糕点等,寓意吉祥。”此外,当地百姓家常用的竹器还有针线匾,匾面通常会用染色的竹篾编制出吉祥的图案或文字。针线匾并不止是放针线,在一些重要节庆、婚嫁时,当地百姓还会用这样的器具装上寓意吉祥的食物。针线匾还是姑娘出嫁时必要的陪嫁品,考究的人家会早早找好师傅定制。

曾经,妇人手中提的竹篮还是彰显身份的物件。“有钱人家会找老师傅用最好的竹材定制元宝篮。那样的篮子只选用青竹的第一层竹料,光泽度好,像刷了一层漆一样油光闪亮。老师傅编工好,篮子紧实精致,拿在手里很有面子。普通篮子1.2元一只,那样的一个篮子最高可以卖到10元。”而在那个贫富差距并不大的年代,即使提着普通篮子,只要时常能装上家人喜爱的食物,日子也能过得踏实愉快。元宝篮因其特殊的结构,还十分坚固,能提重物,每天使用,用上两三年也不会坏。有些月浦地区的百姓,至今家里还存有过去留下的元宝篮。此外,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凉席也是用竹篾编织而成,朱文瑞记得,编织一条竹席的工钱通常在十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收入,但竹席比草席耐用也更凉爽,若无外力破坏,是可以长长久久一直用下去的。

宝山这个地方的竹编技艺已流传百年 如今正散发出新的魅力

随着时代变迁,材料技术日新月异,竹编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慢慢淡化,使用和制作竹编制品的人越来越少。费人工、造价不低的竹制品渐渐被价格低廉、容易制造的塑料制品替代。朱文瑞等制篾师傅都纷纷转行。

传承竹编技艺让生活变得充实、精彩

竹编技艺不再吃香,竹编的记忆却始终在朱文瑞的心中,他等着可以重拾工具的那天。2009,朱文瑞从摩托车厂退休。他退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翻出自己从14岁学艺时打造的制篾刀具,打磨,然后重新开始他的竹编人生。

如今,竹篾已可以通过机器批量加工,直接购买到。但他还是习惯像过去那样用心寻找合适的竹材,花费大量时间用手中的工具一点点将竹料加工成为称心的竹篾。过去为了生计,他编起竹篮来总求越快越好。如今单纯为了喜好,他将编织的速度放慢,将传统的元宝篮、针线匾越做越细,精益求精,创作了更便于收藏的迷你元宝篮、祝福匾。花费三天时间,细细编织一个手掌大的迷你元宝篮,于他,已成为了一种沉静的享受。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承载着过去记忆的珍宝,虽时常在展出时被人询价,但他从未舍得对外出售。“就想在有生之年多留些作品,为这门从小喜爱的手艺留个纪念,做好传承。”

宝山这个地方的竹编技艺已流传百年 如今正散发出新的魅力

除了编织传统的元宝篮、针线匾,他还将书法、金石、绘画、人物等元素融入竹编,增添作品艺术感,以符合当代审美。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严重,休息在家的朱文瑞看到医护人员逆行冲锋的新闻深受感动,当即征询多人意见后,共同创作了以手拉手“众志成城”为背景的“抗疫”针线匾图样,而后花费了好几周的时间终于将作品制作完成。

为了让这一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被更多年轻人了解,近年来,月浦镇着力打造“月浦竹编”品牌建设,采用生产性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在传承基础上,引进时尚理念,不断推出新品,为非遗带来可持续并有深厚基础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憧憬。朱文瑞时常带着他的作品和技艺深入社区、学校,通过讲座、手工体验、展览等形式推广、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从而寻找、培养年轻竹编艺人。2015年,他在宝月尚园居委开办竹编班,并设立了工作室和展示室,2019年起,又在月浦中学增设编织课。如今,他已有了得意门生顾月芳。不同于朱文瑞喜爱编织元宝篮、针线匾这些农耕时代时常用到的生活用品,细腻、时尚的顾月芳将竹编融入现代生活,创作了不少的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竹编首饰、吊坠等文创产品。

在朱文瑞与顾月芳两代人的努力下,月浦竹编又一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从原先的粗放工具型,逐渐转变成精美艺术型,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和工艺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