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2)

2018-07-13 09:35:21 网络整理 阅读:70 评论:0

但在当代艺术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回到绘画”实践又该如何开展?

在姜建忠的“具象实验工作室”的理念中,在“回到绘画”的具象实验不是仅仅复制古典绘画的基本法则,而是要对西方美术史进行梳理,反思,以个人的方式切入。特别是对塞尚以后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予以关注,对绘画的精神性、边缘线处理、平面性、设计构成、笔触的生命力,色彩的心理暗示性,造型的主客观性,画面的节奏性需加以深刻理解和深入探讨。而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绘画语言传递出去,把私人经验转换成人类的公共经验。

“我想要做的是要让绘画回归到绘画本身,不要承载太多的负担,要把观念艺术和绘画艺术区别开来,要把拷贝、描摹自然的绘画区别开来,要与复制传统的绘画区别开来,艺术首先是视觉享受,不要被观念绑架和挤压。”姜建忠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说。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2)

任璐,《新衣》,90×100cm,2012

因此,相对于可机械复制的图像,具象绘画更彰显其图像创制的异幻性与陌生化。具象绘画也更多地转向对艺术家所捕捉到的所处时代的莫名感受与难言心理。这些绘画图像的创造,毫无例外地都从外在世界的描摹走向了内心世界的探索。他们作品中的这些图像,与其说是机械生产毋宁说是心灵化的创造,是现实生存图景在人们内心世界经过挤压、破碎和变形的心理映现。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这种具象是任何机械、电子图像都难以模拟与复制的。

在上海美院的日常学院教学中,姜建忠在一些爱画画的年轻人身上发现了希望。在那些敏感的笔触、色彩、形象之中,在那些自由舒展的思绪放飞之中,他看到了“回到绘画”在实践上的诸多可能。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2)

何龙生,《陌生人系列二》,120×170cm,2018

将都市生活的感受付诸笔端

“具象实验工作室”以80后一代年轻艺术家,几乎是此次展览的“主力”,他们有着相似的学院背景,并以自身的实验演绎着学院的变迁、以作品折射时代烙印和审美价值的流变,同时他们也正在享受着自己地追求过程。

上海作为最早引入油画的城市,这些青年艺术家聚居于此地,他们的出生与成长都或多或少地共同见证了这座具有殖民文化色彩的城市如何从工业时代跨入信息时代并再次成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飞跃过程,网络时代构建起的消费文化,也让他们触碰到了某种更深层的虚无与迷惘。在他们笔下,公共空间中人物的情状、正在拆迁的建筑、臆想中的风景……画笔的涂刷与堆塑之中构成具象又超越现实的图像。《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中,体会到“这些图像是现实生存图景在人们内心世界经过挤压、破碎和变形的心理映现。”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2)

石至莹,《岩石 No.3》,31×25 cm,20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