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3)

2018-07-13 09:35:21 网络整理 阅读:70 评论:0

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和网络时代纷繁的信息,他们又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生活与思想?

供职于上海油雕院的青年艺术家石至莹,她的此次以“石头”为对象的一系列作品,与之前的水或沙系列可谓相同内核的不同表象,在她看来,当代不是仅仅是一种价值观,而是多元并存,网络信息的纷杂和城市的本身也构成了自己的创作呈现方式。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3)

马楠,《风蝶令·天香引》,40X30cm,2016

此外,潘文艳、汪一、李淜、陶大珉、肖江、何龙生等青年艺术家或把现实的细节,糅合进梦中;或记录历史相关的“文本”记忆;或日常的物象导入思辨的界域;从街头掰手腕的男人、舞蹈着的人们到河流、田野乃至空寂的房子,他们的绘画语言的精致而妥帖地表达了他们对事物与日常处变不惊的坦然态度,并以勇敢的创新意识和学院文化精神赋予作品个性化的表达。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3)

潘文艳,《绿壳蛋和咸肉》,45×55,2017年

而展览中一批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可谓一抹亮色,她们带着对生活的思考有敏锐而细腻的感受力,赋予作品独立而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表达。女性具象人物是她们共同的题材内容,几乎可以看作她们自我意识自我本相的写照。

上海美院油画系青年教师、艺术家周胤辰以一种瞬间掠过的光影解构构成自己的画面语言。从去年开始,周胤辰就一直在省视自己的作品和方向,继而发现生活的才是本质的。而最近一段时间,周胤辰创作的是有关时间和空间的作品,这源自于她数次旅行中的提示。“图像的依托与脑中的时间观时而重合,或是脱离,都成为每次创作拉锯的点。就表现形式而言,‘适合’成为了每件作品的创作标准,这意味着在每件作品中都在谋求新的形式语言,或是最为‘适合’的形式语言。我觉得也是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更为开放的状态与语境。” 周胤辰说。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3)

周胤辰,《彼岸》,160x200cm,2018

在一次次对“具象绘画何为?”的追问中,不难发现两个字——“时代”。在“具象实验工作室”的作品中,大到社会事件,小到风景图式或是某个生活中的物件,都反应着这个时代和自己的生活轨迹。其实绘画也是一件极其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时区里,行走自己的路,表达艺术家的精神向度和“心灵的具象”。

“绘画如何回到绘画?”,看上海美院具象工作室的实践(3)

黄菁菁,《微凉》,80x60cm,20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