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隐私(4)

2018-10-13 07:58:54 网络整理 阅读:182 评论:0

尽量少地在社交网络上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名字、住址、单位等);

彻底关闭不常用的社交账号,并对任何第三方的程序、小应用保持警惕;

如果没办法彻底删除你的存在痕迹,那么至少可以制造一些假象,例如把生日和所在地改掉,或者用看起来不像你邮箱的电子邮件地址..网络服务。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上,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留下一串数字脚印,想要抹去它们十分艰难。武超颖表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想从互联网上彻底消失是不可能的,这便是“消失”二字为何要打上引号的原因。“信息保护的目的不是让信息消失,而是让正确的信息被正确的人用在正确的目的之上。”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被滥用的信息终究得抱有某种目的。勿为贪小利而随手奉上自己的数据,就跟与人交往时不要一见面就掏心掏肺一个道理。”

延伸阅读

信息背后的“决策者”仍是人类

大数据时代之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无用了,比方说,在飞机降落之后,票据数据就没有用了。然而今时今日,任何一项数据都变得更加珍贵。人类在获得了大量数据的同时,也增加了发现新知识的几率。

所幸的是,大数据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推动我们的思考方式。武超颖认为,只要背景仍然是人类,那么关于信息的一切永远符合以下规律——信息变成数据,数据变成知识,知识变成智慧——而只有智慧才能进行决策。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信息的收集上开了不少脑洞,可是即便你记录下我一天敲下的所有字母,那也不过是一堆可能无法分析的数据而已。”武超颖说,“应运而生的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确实能够从繁杂的数据里找到一些行为模式。可是如果想要区分哪些模式是真实的、哪些是假象,仍然需要对着屏幕的人类进行甄别。”

“唯有经过严格的甄选,并且被与时俱进地修改的这些行为模式,才足以被我们称为‘知识’。”武超颖告诉记者,最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决策的智慧,也仍然是“人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