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国产卫星通信落地5个月: “天通一号”规模瓶颈待破(2)

2018-10-19 06:26:39 网络整理 阅读:67 评论:0

现在,除了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的天通一号卫星系统之外,航天科技集团规划的“鸿雁星座”系统也将在年内发射首颗实验星,这一星座计划将由300颗运行在低轨道的小卫星组成,预计在2023年完成系统一期建设。

根据方正证券预测,国内诸多领域存在卫星通信需求,全国50多万名护林员需要人手一台、1500多万名户外探险用户的需求量可以达到75万台、减震救灾的应急指挥体系需要在全国乡镇中配备40多万台终端,此外还有近30万艘渔船需要配备卫星终端,仅上述民用市场需求就接近200万台市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军方市场需求。

但目前,中国只有8-10万卫星通信用户,为应急通信、海洋通信群体,主要使用海事卫星、铱星等终端。对于天通一号产业链而言,第一个目标市场就是向这些用户提供一个替代方案。相比于海事卫星1.8元/分钟的通话费,天通一号的通话费约1.4-1.6元/分钟,资费略低。

目前,在中国电信的10万台天通手机招标项目中,其中5万台支持卫星+移动通信的双模手机,由大唐永盛、中兴物联、海格通信三家公司中标,每台手机报价分别为3300元、3900元、4500元。而另外5万台支持卫星通信的单模手机因投标人不足3家,作流标处理。

但是,“实际上,电信这个是框架协议,虽然招标5万台,但实际采购量不到1000台”,两位接触此次招标的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现在天通手机的成本很高,按照这个价格卖的话,都要亏损。”

目前,一部天通手机售价比海事卫星高出约7000元,在这一差价面前,0.2-0.4元/分钟的话费优惠并没有吸引力。

规模瓶颈

“现在,天通刚刚起步,各种终端产品的需求量都不大。没有规模,成本就居高不下。”上述人士介绍,“一台天通手机的成本,比海事卫星、铱星的要贵很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