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人造太阳”到底有多牛?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6)

2018-11-15 04:16:22 网络整理 阅读:157 评论:0

此外,扮演反应堆的生命线角色的配套电网、不可或缺的冷却系统也都在建设中。整个工地虽然很大,但却几乎没什么声音,给人一种“历史总是默默前行”的感觉。

ITER组织总干事贝尔纳·比戈告诉记者,目前反应堆的工程建设已完成一半以上,根据目前的日程表,ITER将于2025年底实现首次点火,产生第一束等离子体,然后将于2035年开始聚变实验,最终将于2050年左右实现核聚变能的商业应用。

据ITER组织内外关系与总干事行动办公室主任金炬介绍,自2008年以来,中国陆续承担了ITER组织分发的10多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涵盖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中国籍管理和技术人员占ITER组织员工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如今已超过9%,仅次于欧盟。

比戈告诉记者,中国是ITER“非常、非常好的合作伙伴”,中国交付相关产品“按时保质”,堪称合作各方的榜样。在公开介绍ITER计划进展的新闻发布会上,比戈甚至情不自禁地指着大屏幕上显示的由中国生产和交付的部件说:“你们请看,这些部件都来自中国。”

专题文字/据新华社、新华网、科技日报、科普中国网

■链接

托卡马克装置是何种“神器”?

关于我国的EAST,如果提起“人造太阳”,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如果说起它的学名——大型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可能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那么,托卡马克装置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器”?

托卡马克最早是苏联人的发明。它的名字Tokamak,来源于环形、真空室、磁、线圈。

50年来,人类渴望在地球上实现太阳内部核聚变的模拟,期望能够把惊人的能量稳定地输送给电站。托卡马克是人们未来得以实现“完美能源”这一畅想的化身。

热核聚变会产生上亿摄氏度高温的等离子体,比太阳中心部的温度还要高五六倍!怎样才能实现“人造太阳”?

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利用托卡马克装置,把一团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火球,用磁场把它悬浮起来,跟周边的任何容器材料不接触,环体部件的温度可以在现有材料接受的范围内。这个时候就可以对它加热、控制,进而实现“人造太阳”。

我国“东方超环”EAST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集中了超高温、超低温、超大电流、超强磁场和超高真空等多项极限,主要用来探索实现聚变能源的工程、物理问题,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