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国最可惜的杀降

2019-12-11 03:45:41 暂无 阅读:933 评论:0

高顺 严于律己威严刚正

三国最可惜的杀降

高顺(158年-199年)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与吕布在下邳城进行了攻守大战,最终以吕布阵营将领侯成、魏续、宋宪叛变,曹操破城而入告终。吕布连同当时手下大将张辽、高顺以及陈宫悉数被俘。在押解俘虏进行质问后,张辽归降成为曹操手下威震江东的猛将,而高顺却逃离不开死亡的宿命。为何同为吕布手下猛将的高顺与张辽命运会如此截然不同呢?以爱惜将才、不拘一格闻名的曹操,为何如此快速的处决高顺?其中缘由经过梳理,也不难发现原因。

曹操杀死高顺是经过考虑和心理斗争的,作出杀死高顺的决定也是符合当时利益。第一,高顺是吕布亲嫡系,即使再归降曹操,思想上已经很难转变,利用价值上也几乎为零。高顺统帅吕布精锐“陷阵营”,从当时陷阵营人数与装备配置、人员选拔来看,应当是吕布的禁卫军,负责吕布的安保职责,能知晓吕布动向及日常安排。

建安元年,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郝萌受袁术挑拨,在军营起兵谋反,吕布在未得知造反者是谁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就将家眷送往高顺所在军营,命高顺调查并平息造反。可知吕布是极其放心高顺,他的地位甚至高于当时曹操阵营中的许诸、典韦。平息郝萌的叛乱后,吕布狐疑的性格得到放大,张辽、陈宫等将领也一度受到猜忌。但高顺再受到猜忌时不为所动,依旧保持对吕布的忠心不二。史料记载:“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因此,这份忠心在吕布被俘后变得一文不值,并且成为曹操顾虑的焦点。

其二,高顺曾经率部射瞎夏侯惇左眼。众所周知,夏侯惇是曹操堂弟,夏侯惇在曹操起兵时一直跟随曹操攻城拔寨,并且始终是曹魏阵营中排名第一的大将,深得曹操赏识。建安三年,夏侯惇率军与高顺军队在小沛城外激战时,被高顺部下曹性射瞎左眼,高顺率部击溃夏侯惇。此战之后,曹操应当对高顺的作战和统帅能力有所了解,知道高顺是能征善战之将。但为平衡自身内部武将派系、化解矛盾,只能在夏侯惇与高顺中作出选择,处死高顺也许是对堂弟最好的交代。

其三,出身卑微。对于高顺(158-199)的出身一直是个谜,史书中对于高顺的出身经历也是知之甚少,只有裴松之在《英雄记》中记录了点高顺性格品德。其中说道: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然而从高顺的名字中能推断出其出身卑微,在古代汉族人中,往往不仅有姓名,还有字,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应当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而高顺和典韦一样,是没有字的,造成这一情况很大可能是高顺父母都是出身卑微,没有能力让高顺接受文化教育,那自然高顺在成年时没有行冠礼。东汉末年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士族门阀制度兴起的年代,那时候出身决定命运,平民百姓出身的高顺,在没有士族关系网的维护下,躲不过被戮的命运。

三国最可惜的杀降

高顺被俘

高顺的命运是可惜的,因为有了张辽的对比,他的结局更多了份凄凉。相信如果当时乘乱逃走,而不是尽忠吕布,可能又是另一种结局。

张任 少年英姿智勇双全

三国最可惜的杀降

张任(?-213年)

张任,出身与蜀郡,家境贫寒,年少有志,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机遇,成为了蜀中上将。在建安十九年(209年)刘备攻雒城,“任勒兵出雁桥,战复败,不屈死。”三国演义中,对张任的忠勇衬托可谓到了极致,刘备入川时谋士庞统策划让将军魏延舞剑,趁机除掉刘璋,张任见势,出面对舞,解救刘璋。在落凤坡伏击射杀当时在刘备阵营中红极一时的庞统,成为刘备入蜀之后最大的障碍。被俘虏后誓死不降,一生忠于刘璋,张任的气节也成为一段佳话。

三国最可惜的杀降

张任被俘

其中不难看出,张任的死与高顺有相似之处。第一,两人都武艺高强,身名远播,以至劝降时都是君主亲自招降。二,都曾伤害、射杀过君主心腹,因此刘备、曹操在招降时留有顾虑。三,二位武将都是平民出身,靠自身努力获得青睐,却又躲不过命运的安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