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长征村亭子里的由来

2019-12-13 03:43:38 暂无 阅读:1299 评论:0

我们现在这个村组,名叫于都县贡江镇长征村亭子组。

我们这里的地理位置是原县城的西面,距原来城门只有三百余米,属于县城郊区。原称西郊乡、西郊公社。

改革开放后,撤销大队、生产队,改为村组编制后,称作长征村。但是亭子组这个名称一直未变,那为什么叫亭子组呢?亭子又在哪里呢?

「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长征村亭子里的由来

世事变迁,现在年轻人已无法找到它的踪迹了。可是它的遗迹,我还是知道一些。古迹虽废,我把它记录下来,供后人参考。

公元一九八五年十二月,由县志办点校编纂的《清同治版雩都县志》的卷一“楼台亭阁”篇(见书48页)中有记载,亭阁叫望需亭,城西隅,宋知县张宗鄂招邑高贤王鸿于需岩,弗能致,筑台望之。这是县志上的原话。什么意思呢?根据老人们的传说,可能是望需亭和望师亭同音的原因吧。以后就说成是望师亭了。

「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长征村亭子里的由来

老人们是这样讲的:在建亭的这个位置上,有一坵很大的良田,但是这坵田不方正,不规积,有半圆形,有大小头,又有棱形边形。我记得有十多亩的面积。旧社会田土计量不用亩,叫担,几多担谷田。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大部分百姓都没有文化,不知怎样去丈量。你卖给下家加二担,再卖给下家又加二担,如此加码,加到最后使人不可置信了。最后,买卖双方闹到县衙里,打起了官司。

「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长征村亭子里的由来

当时的县太爷是一位广东人氏,父亲在于都经商时,小时候随父在于都读书。因为这坵田畸形,又在“国道”边上,所以老师以它为样板,教学生反复丈量计算土地面积。当县太爷判决下来公平公正,大家都心服口服,县太爷也有了政绩,县太爷觉得老师是个贤能先生,每年春节后,就会带上衙役,鸣锣开道到他老师的坟上去扫墓祭拜。其老师的坟墓建在狮子崖下,山路崎岖难行,老师托梦县太爷,这里山路崎岖,若掉下人去,就会人命关天了。你要有这点孝心,就在西门外建一亭子,朝着这个方向祭拜就行了。

据说,亭子有三层楼高,木质结构,前面有一拱门,拱门上面题有四个字“我思古人”。亭子早年已废,我们没有见过,而那四个字我们都见过。等到一九六八年,我家拆迁房屋时才废掉。一九九几年又重建,今已废。

「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长征村亭子里的由来

我家亭子里店铺的门口那条路,在过去没有修公路。从前,应该是算条“国道”了,也就是以前的“驿道”,是通往赣州府的必经之路。路面是用鹅卵石铺砌,俗称石介子路,非常漂亮。

亭子里还是个商业网点,以前,卖柴草、卖豆芊竹子,请莳田客、割禾客都在亭子里交易。什么是莳田客、割禾客呢?现在来称就是劳动力市场了。以前山区的插秧和收割都比郊区慢些日期,山区的人为了挣些零花钱,就来这里短期打工。这些人来之前是无法知道是否有人会请,所以都会自备干粮,所谓干粮也就是农村里自产的番薯干。

「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长征村亭子里的由来

这个劳动力市场也就二个小时,中午十点至十二点。若是没有找到雇主,我们家就会给这些人送送开水,他们吃完干粮,下午就回家了;若是有人雇佣(很多是往年熟悉的雇主),中午就在东家的家里吃饭,下午就上工了,干粮他也不要了,就会把干粮给我们。小时候,我们吃过很多这种干粮,因为我家父母与人为善,会提供给他们茶水,久而久之,这些人也和我父母成为好朋友了。

「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长征村亭子里的由来

(选自《我的回忆》,作者:邱金阳;供稿:于都县志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