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崇祯时代财政缺每况愈下,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吗

2019-12-13 03:47:34 暂无 阅读:722 评论:0

历史上明末时如果关宁铁骑真的能够打败后金,是否就不需要筑堡垒了。其实修堡垒在组织效率较好的时候是可以的,很稳的一种方式。 但确实有前提,比如组织效率较好,财政较为雄厚,军事安排稳定等。首先修城或者堡垒都是需要一定规模的,毕竟要放一定数量的守军,在一定规模的前提下,本身费用不是理论上这么少。背书没用啊,不能改变不断加高辽饷的事实,辽饷也是农民揭竿而起的诱因之一。

崇祯时代财政缺每况愈下,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吗

再说泥土多便宜,也不能忽视经费各种吃拿卡要的额外成本啊。其次,对方不是坐看你修城,在你打地基的时候,它就开始袭扰了,反反复复,造了拆,拆了再造,中间的消耗很难算谁消耗更大。等城造完了,还要另行维护,攻城后的修复等维护费。这些账,都不大好算,说自损八百或者八千,大抵都是感性认识。

崇祯时代财政缺每况愈下,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吗

实实在在的论据是要数据分析并且对比的,而非简单的比较史实。时代朝廷的组织效率、财政状况应该是明显好于崇祯时代的,崇祯时代恶性循环众所周知。可以拿辽饷占总体财政比例来说事。崇祯时代的党争仍然继续,财政缺每况愈下,两者结合起来,才叫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孙承宗不是没干过。

崇祯时代财政缺每况愈下,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吗

但是因为党争自己造的堡垒被活生生放弃的感觉吗,所以纸上谈兵没有意义。哪怕方略可行,财政勉强承受,但是阉党拿去送人头你扯再多也没用啊。再说财政,己巳之变事实上造成朝廷财政的最后一击,之后明朝收税基础开始毁败,很显然,朝廷是没法向广大的造反群众收到税,从而无力支撑袁的经略。崇祯三年辽饷又一次加派,是因为崇祯二年的己巳之乱,明军大败,需要弥补蓟镇;

崇祯时代财政缺每况愈下,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吗

而己巳之乱中,如果不是崇祯将袁崇焕下狱,本来后金是必败的局面,即使不被灭,也差不多被打残,在袁崇焕的沿海路推进战略下,如果不是崇祯瞎搞,别说崇祯三年的加派不会有,甚至辽饷都不会有了,因为后金已经亡了。辽饷问题别抠字眼。孙承宗是造城的,刚开造就有一百多万两的缺口,这缺口后来虽然少去,但仍然有缺口。但我们要看,崇祯朝的征税问题大,还是前朝的问题大,崇祯征税几乎只面向劳苦底层民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程度是要区别的。还是老观点,造城其实没错。

崇祯时代财政缺每况愈下,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吗

但是在崇祯朝造城,是不可行的。因为首先要把崇祯给收拾了。己巳之乱其实就是对这种纯粹理论派的打击,而且它的发生至少比理论上的推理合理多了。首先,要对付的是多疑,水平较低的崇祯,以及让他更加多疑,更加瞎搞的党争。然后,不能只在关锦埋头造城,造城形成财政缺口,蓟镇分配的就相对少了,当然,理论派可能关锦和蓟镇都能造一片那就无话可说。并且得确保蓟镇防线万无一失,毕竟后金绕进你家,猜这账党争高手和多疑高手崇祯会算给谁?

崇祯时代财政缺每况愈下,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吗

而绕道突破对该地带的经济破坏损失,必须也考虑进去,这不是单纯造城可以比拟的。该地区的税基的破坏,朝廷另找地方征收,加重了内部揭竿而起隐患。己巳之乱袁着急回防,其实也是心里没底,而且回不回都是锅从天上来。问题很大。综上,我认为,其实所有平辽方略都是纸上谈兵除非在孙承宗刚造城的时候,预算能扣出一块,预见性地增强蓟镇的防线。也就是需要理论派开天眼了,并且还能解决掉党争瞎指挥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