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回到唐朝 读懂唐诗

2018-08-07 03:15:25 网络整理 阅读:188 评论:0

今年四月,西川的《唐诗的读法》一书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然而书中的主要内容则早已刊载在《十月》2016年第6期上,当时甫一刊出,就引起广泛关注。在《十月》刊出这篇长文后,曾有不少人认为西川提出了“唐诗的另一种读法”,但实际上,西川的读法,恰恰是古人最熟悉最常用的一种读法,正如这本书小引结尾所言:“《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有趣的是,《十月》的原文并没有这句话,西川之所以在书里补上这句,对此三致其意,兴许就是要提醒读者“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而“唐诗的读法”这五个字也足以说明:为什么偏偏是唐诗?为什么不是宋诗或元明清诗?西川正是想带着读者回到唐朝读唐诗,回到唐朝的“当代性”。这个“当代性”既是唐人的当代性,也是今人的当代性,西川不仅要“进入前人的生死场”“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还要“再返回当下”,面对当下的问题,而所谓“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正是《孟子》所说的“尚友古人”。

回到唐朝 读懂唐诗

诚然,所谓的“回到唐朝”只能是对唐朝的想象,但当西川尝试将《全唐诗》甚至《全唐诗》以外的唐诗、类书、进士文化、安史之乱、道统论、牛李党争乃至诗人的交游逐一纳入他的观照中,将陈寅恪、傅璇琮、张国风、荣新江、李亮伟、贾丹丹等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熔于一炉,兼收并蓄,尝试还原唐人所在的时空,这种想象不再纯然是空中楼阁,而这关键就在于“知人论世”。

正如西川所言,如今的人们“已经把唐诗封入了神龛”“供起来读”,或为写诗抒情,或为显摆修养,“通过背诵和使用古诗词”来获得一种“文化身份感”。联想到当今的“国学热”和“诗词热”,他这样的批评可谓相当尖锐。西川颇有微词地点出当代不少“诗作者和诗读者”的通病:“多愁善感、愁眉苦脸、自视高雅、自我作践、相信‘生活在远方’”。他指出,现代人往往“大规模缩小对唐人的阅读”,把唐诗局限在一些所谓的代表作中,意境唯美、风格典雅、语词浅显,甚至我们一相情愿地“扎进了进士情怀”,忽视了那些落第不得志甚至不曾留名后世的民间作者,忽视了张若虚仅存的两首诗水平之间明显而巨大的差异,忽视了那些顺口溜、打油诗性质的俚俗诗歌。但其实,如果只拿一部等同于儿童读物的《唐诗三百首》来读唐诗,只读那些“道德正确、用语平易且美好”的代表作,以“永恒的姿态”“提纯”式地阅读,无疑是以偏概全的,如入宝山而空手回。如果用西川的比方来说,“若以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就向唐朝看齐了,就相当于我们去曲阜旅游了一圈(还参加了当地的祭孔大典),就觉得自己接续上了儒家道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