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原创 二十二、赵高的真相

2020-01-21 12:28:34 暂无 阅读:1722 评论:0

原标题:二十二、赵高的真相

《史记·蒙恬列传第二十八》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基本上将赵高的大致状况给后人勾勒了出来。

“诸赵疏远属也”应是追随秦始皇母太后的赵氏家族旁支,从赵国到了秦国居住,与赵氏家族应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在胡亥看来,就是祖母家族的旁支仆从之属,具有兼亲兼奴的特殊亲近关系,这层关系是决定赵高命运的前提,也是赵高被刑罚、乃至被..后,仍能担任中车令的重要原因,即秦始皇出于对母后家族的眷顾,也不肯将赵高一杀了之,而是作为重要宗亲家族的旁支远属或仆从,好歹给他一条活路。

而中车令是皇宫内的官员,除了太监是不能担任的,所以秦始皇饶了赵高的死罪,将他阉为太监,留在宫中使用,特别是秦始皇还令赵高教胡亥法律,充分地说明了赵氏家族的特殊性,在秦始皇原谅了母太后谋变大罪后,终会想到在大秦帝国之内并无多少可以依赖的亲近家族,母后家族是少有的可以依赖的家族之一,当然还有他的祖母家族,即夏太后家族,这几个家族秦始皇都格外垂恩。

大秦帝国从来不缺少宗室争立谋变,虽然贵为秦王、皇帝,对宗室总是要多一份防范之心,这也是胡亥屠杀兄弟姐妹的潜意识中的牢固的心理基础。从秦始皇来看,除了在大秦帝国的京畿咸阳,依赖少数的几个关外六国来的母太后赵氏家族等,对秦国故族就只能用联姻的方式来大力笼络了,首选的方案就是从秦国故族中聘娶妃子,中老年后则主要依赖子女的婚配,这是秦始皇建立个人权威和安全网络的主要方式。

所以,夏太后家族、赵氏家族都可能会有秦始皇的妃子,在秦始皇诸公子考的章节中,就推测夏太后家族的妃子生了扶苏,而赵氏家族的妃子生了公子高,这些推测基本上能够成立,不存在重大障碍性因素。而胡亥与秦始皇相似,被大臣们推举为太子的前后,也娶了自己的祖母、秦始皇的母太后家族即赵氏家族的一位妃子。

原创 二十二、赵高的真相

这样赵高与是胡亥不存在直接亲属关系的,但却存在祖母家族、嫔妃家族的旁支远属的转折关系,秦始皇令赵高尽心辅佐胡亥就经过深思熟虑了,是为太子胡亥特意挑选的可靠的奴仆,至少还是一个可靠的太监,而且还是很有能力的太监。

胡亥母后早逝,自己称谓“少失先人”,对丞相李斯为赵高开脱罪责时还说“高,故宦人也”,就将赵高与秦始皇和胡亥的深层关系的来龙去脉说得很彻底了,李斯也就毫无办法。

但是,赵氏家族在大秦帝国是很有地位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世皇帝胡亥的祖母家族,而且也是胡亥的一位妃子的家族,还有伦侯建成侯赵亥、五大夫赵婴等,这些人从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上压在赵高头上,赵高虽然最后也做了丞相,却始终不敢对赵氏家族趾高气扬,也不敢动手杀人,甚至还可能要依赖老主人家族的势力。

赵高派女婿阎乐和兄弟赵成发动兵变杀死二世胡亥之后,首先是想自立为皇帝或秦王,在看到大臣们没有拥戴的举动后,才转而寻求子婴继任皇帝,这期间的关键因素,恐怕老主人赵氏家族的不支持是决定性的,而子婴或者也与赵氏家族存在极近的关系,赵高才在自立为王不成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子婴,并幻想子婴即位后还会依赖自己和赵氏家族,自己还可以像对待胡亥那样对待子婴,甚至于再取子婴而代之,当然这些都是一腔情愿的幻想了,子婴反而立即就对赵高下了杀手,并夷灭赵高三族而后快。

如果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儿子,那么同样赵氏家族为其祖母家族,与胡亥也有更亲近的关系,才会被胡亥信任,并不在被屠杀之列。胡亥、赵高、子婴三人之间的相互又依赖又分立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解释得通了,这也意味着秦始皇的弟弟在率军伐赵时的叛变可能是后世读史的误解,至少,秦始皇没有杀死弟弟全家的动机和记载。

巨鹿之战中,在王离这位特殊的主将全军覆没而降敌之后,由于王离的特殊性,既体现在章邯率大营就近翼卫王离大营上,——这在战争中是非凡的,也体现在章邯救助王离之快上,而且动用了甬道这些重型装备,因此本书在前面的章节中推测王离可能是二世胡亥的国丈或者舅舅,总之秦失王离令胡亥失去控制,不断地“让”章邯,以至于吓跑了章邯派回咸阳打探消息的司马欣,但章邯也可能与胡亥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者章邯击溃杀死项羽,还能挽回失王离之过错,但这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对持战,章邯的贸然行动只会遭到更大伤亡,所以最后实际上也被胡亥逼得走上了投降的绝路。

原创 二十二、赵高的真相

而赵高则及时地抓住了机会:残破的大秦帝国内掌握军队的胡亥的亲近关系人都不存在了,此时赵高既怕胡亥杀人杀到自己身上,又不存在威胁因素,所以干脆先下手为强,让自己的女婿阎乐和弟弟赵成先发制人,最终杀死胡亥。

试想章邯还将军在外,数日之内就可杀回咸阳平变,赵高谋变就是以卵击石,从这种逻辑关系上来分析,章邯与胡亥的亲属关系可能还比较亲近,当然与国丈之类的关系是无法比拟的,但也足以支撑其继续率军作战,主要就是胡亥要求击溃杀死项羽的目标不切实际,最终蹉跎宕转,胡亥也丧心失狂,昏聩焦躁,自己亲自将最后尚能维持的局面一举破坏,才给了赵高所有的机会。

总之,赵高苦心钻营,攀上了胡亥的大树,最后又因胡亥的问责而发动兵变杀死了胡亥,权力正处于巅峰之机,却始终未被老主人赵氏家族所认同,旋即就被子婴伏兵杀死,并被夷灭三族,充分地反映了赵氏家族在胡亥大屠杀前后的稳定性,以及在大秦帝国的重要性,特别是与秦始皇和胡亥两代皇帝的姻亲关系,也能够清晰地揭示出秦王或皇帝会娶一位或几位祖母和母后家族的妃子的不成文的惯例。

赵高还有女婿,这是《史记》中的明确记载,其婿阎乐还做到了咸阳令的职位,说明赵高虽为赵氏家族疏远旁支,但总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在犯罪被阉之前,也是中低层的小官吏,而且颇为干练,甚至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那么,《史记·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中关于赵高生于隐宫的侮辱性记载,就是著作者的愤怒了,是有意丑化赵高的,也是偏离了史实的。

所有这些,都与《史记》在有形无形间努力寻找大秦帝国迅速崩溃的真实原因有关,当阴谋论被认定为大秦帝国崩溃的开始,而赵高政变杀死胡亥为末尾,著作者就很难去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愤怒,也和很难把握自己的分寸,笔下就浓墨重彩地将赵高这样一个小人物推向了亘越千古的历史舞台。

毕竟,司马迁也是故秦司马家族的后裔,在西汉已经立国百年左右之际,仍然对先祖怀有追念,对先祖效命过的大秦帝国怀有一份眷恋,对自己际遇的愤懑和不满,最终无法掩饰,并在字里行间表明了对强秦之强的肯定与遵奉,以及对秦国故族人物的一份偏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