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汉匈决战之前,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信息战

2020-01-23 03:24:49 暂无 阅读:1308 评论:0

汉匈决战之前,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信息战

雁门关冒顿单于的“小目标”

匈奴自冒顿单于即位后,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让原先那个只知道争勇斗狠,一盘散沙的匈奴人脱胎换骨,换成了傲视东方的匈奴帝国。匈奴帝国达到了巅峰状态,也意味着,北方游牧文明也达到了第一个巅峰。(参见拙作《匈奴的改革,一次脱胎换骨的尝试》)

志得意满的冒顿单于,开始向汉王朝秀肌肉,白登山一战,冒顿单于如愿以偿的完成了自己既定的目标。但这只是一个亿的小目标而已,白登山之战,让冒顿单于对于汉王朝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且做出了初步的判断。于是,冒顿开始走下一步棋。

经历了白登山的失败,刘邦的锐气被削弱了不少,内部各个诸侯国一点都不老实,刘姓诸侯不老实,异性诸侯也不老实,北方如果再加上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汉王朝如何能承受得起。现在,唯有认怂。于是,刘邦开始走上和亲之路,当然,除了和亲,各种各样的好处也源源不断的送给匈奴。

有钱未必能换来和平,何况汉王朝还不是那么有钱。其实,获得了很多好处的冒顿单于,并不是可以被蝇头小利收买的人。匈奴的铁骑开始不断骚扰汉朝的边境,辽东、上谷、云中、代县、从东北一直到西北,绵延万里的战线上,到处都是匈奴的骑兵。看似毫无规律的进攻,实际上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骚扰。冒顿单于的思路非常清晰,匈奴需要大量的人口,需要一大片缓冲地带,这片缓冲地带是不可以有汉王朝的城池,士兵甚至是百姓。

如果按照李牧蒙恬的战斗思路来看,修筑城池,屯田,养兵,这是一整套阳谋,中原王朝的坚固城池,让野战著称的匈奴骑兵不得不开展城市攻坚战,这是匈奴不擅长而中原边军擅长的打法。冒顿单于的不断骚扰,包括对边境的大规模屠杀,为的就是让汉军无法顺利开展修城,屯田,养兵的工作。

这是两种阳谋的巅峰对决,李牧蒙恬的阳谋让匈奴极为难受,而冒顿单于的阳谋,也让汉王朝异常痛苦。云中、雁门、代县这三个要塞,受到冲击最为严重,导致了汉王朝的军队始终无法以这些要塞作为跳板,进行战略大反攻。

除了战术上的不断压制,冒顿单于的外交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得知刘邦去世,冒顿单于打起了吕雉的主意。更可气的是,这种调戏居然以国书的方式开展。这封国书非常露骨,意思大致是,我冒顿,是个光棍,整天在北方草原放牧,想要到中国转转,听说您守了寡,正好寡妇配光棍,各取所需。你看怎么样?

吕后气的几乎要暴走,大将樊哙更是要带着军队打过去。但白登山之战的阴影实在太严重了,最终,吕后选择了隐忍,她回答道,我已经是个老太婆了,人老珠黄,牙齿松动,实在玷污了您,我这里有好车马,全都送给您。当您的座驾也好。

这段历史,是汉王朝最大的污点,但也让人感觉到奇怪,冒顿单于为什么会嚣张到如此地步,难道仅仅只是军事上的压制吗?可汉王朝就算是打不过匈奴,一次性也能动员三十万人,怂到这份上,实在有些过分。当我们再看史料记载,就会发现,匈奴的嚣张,是汉王朝内部的问题。

汉匈决战之前,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信息战

中行说剧照一场信息不对等的较量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对抗中,互有优劣。其中,对于会筑城的农耕文明来说,城池就在这里,不会消失不见,这是一个巨大而又明显的靶子,吸引着匈奴的进攻。问题在于,为什么匈奴每次进攻都会的手,而汉朝只能被动挨打呢?史料上的细节,告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收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后燕王卢绾复反,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终高祖世。

于是,真相大白,不是匈奴太强,也不是汉朝太怂,而是汉奸太多。冒顿单于的有恃无恐,绝大多数来源于大量的汉朝边将投靠了匈奴,这些边关的高级将领,非常熟悉边关的布防,汉军的军事力量,战斗方法,更知道汉军的弱点。虽然冒顿对汉朝不能全方位了解,但对于边关这些城池,他的了解不比刘邦少多少。汉王朝的边疆防线,在汉奸的作用下,彻底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成为匈奴刀下的鱼肉。

边关将领以及大量的边关将士投靠匈奴,让汉王朝饱受战乱之苦,但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只是这时候冒顿单于已经死了,刘邦、吕雉也都去世了,汉王朝交到了汉文帝的手里,而匈奴的单于,变成了老上单于。

双方虽然都换了领导,但大政方针却没有变,边境上依然战争不断,汉王朝依然要和亲并且送大量财物。汉文帝主张休养生息,也希望能和匈奴搞好关系,于是,他安排中行说作为特使,出使匈奴。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但很遗憾,中行说成了汉奸。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爱幸之。

这步棋,让汉王朝再次失去了先机,而中行说的破坏力,远超过其他投降的边关将领。因为中行说太了解汉朝了,无论是长处还是缺点,都非常了解,有了中行说,汉王朝对于匈奴,几乎没有了秘密。

于是,中行说顺理成章的成了匈奴的新闻发言人以及外交官,他日常的任务就是怼汉朝的使者。平心而论,中行说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外交官,他的口才极好,而且非常注重分寸,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他心里一清二楚。在中行说的努力工作下,汉朝外交官想要通过外交途径,套一些匈奴的核心机密,简直难上加难。

从熟悉边关机密的将领,到熟悉汉王朝核心机密的中行说,自白登山战役以后,汉王朝和匈奴的信息越来越不对等,这就导致了汉王朝处处被动,匈奴处处占主动。在孝文帝十四年的时候,匈奴十四万大军大举入侵,北至宁夏固原,南至陕西甘泉,绵延数千里的防线全部崩溃。匈奴军队不但烧了回中宫,而且匈奴的前锋里长安城不到四十里。仓促之下,汉文帝调集了十万大军防御,可悲的是,单于在塞内大杀四方,一直呆了一个多月,才安然离去。汉朝除了目送匈奴离开,什么也做不了。

这是继白登山之战,冒顿羞辱吕稚之后,第三次奇耻大辱。而且羞辱比前两次更严重。信息的不对等,折磨着汉王朝,也羞辱着汉王朝。于是,汉王朝开始尝试改变这种情况。

汉匈决战之前,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信息战

马邑遗址一次差点就赢了的信息战

这种改变,从汉景帝开始了。改变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互市。互市的意思,是和匈奴进行边境贸易,取消对匈奴的物资封锁,让汉朝的财货可以无限制的运送到匈奴国境以内。这种互市,是匈奴梦寐以求的结果。匈奴可以不用抢,不用打,就可以获得大量汉朝的财货。于是史料记下了这样的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如故约。终景帝世,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双方都满意了,这种和平持续了十几年,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匈奴和汉朝的关系,异常的亲密,边关也很少再有战争。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似乎已经到了一个大团圆的局面,可是,马邑之谋的出现,让这种虚幻的和平彻底消散,双方终于撕破了脸,开始长达百年的战争。

当我们再翻开这段历史,马邑商人聂壹,和匈奴单于交易,并且透露了想要出卖马邑城的想法,匈奴单于大喜,却不知道,汉军三十万正在严阵以待。似乎李牧的旷世一战,将再次重演。结局,大家都知道,匈奴单于没有上当,而汉朝和匈奴,彻底撕破脸。

从开放互市,到马邑之谋,再到汉武帝反击,汉朝一直没有忘记复仇雪耻,汉朝只是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这盘棋的关键,就是互市。

前面已经说了,因为汉朝边将和内臣的叛变,让汉王朝和匈奴的信息出现严重不对等。匈奴太了解汉朝了,而汉朝对于匈奴,始终不了解。匈奴有了中行说这样的人物,让汉朝通过高层获得信息的想法破灭。因为什么样的招式,都无法瞒过中行说的眼睛。于是,汉朝想到了利用民间力量,收集情报,逐渐让信息对等。

开放互市,让大量商人进出匈奴的地盘,这里不但有商人,还有大量的汉朝的间谍。这些人一边经商,一边游历匈奴各地,了解匈奴的一些信息。这是一场隐秘的,绝妙的信息战,汉朝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摆脱了信息不对等的尴尬局面。而这十几年的了解,也成了汉武帝反击匈奴最大的财富。

有人也许说,旧书斋真是一个历史创作者,哪个史料上记载这些了?瞎编乱造,谁不会?其实,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谍战,并不只是存在于电视剧或者电影里,数千年来,谍战始终存在,而且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汉朝通过商人刺探情报,从马邑之谋得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聂壹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这么可能轻易见单于?如果聂壹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西汉朝廷为什么要选择相信?如果聂壹只是一个普通商人,汉朝为什么敢安排三十万人,只是因为他的一个消息?没有哪个普通的商人有这样的能量。那么真相只有一个,聂壹虽然是商人,却也是一个间谍。而像聂壹这样的商业间谍,还有很多,史料没有留下其他人的姓名,但毫无疑问,聂壹并不是一个人再战斗,很多商人都在担任着收集情报的工作,而大量零散信息汇总在一起,才成为汉军所相信的信息。

只可惜,马邑之谋还是失败了,因为雁门御史叛变了。历史再次给汉朝开了一个玩笑,这些底层的商人,为了汉王朝,辛苦收集者大量情报,而汉朝边境的一些官员,依旧相当不给力。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情报战终于在马邑之谋失败后,告一段落。但匈奴对汉朝的了解,以及汉朝对匈奴的了解,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接下来,就是亮剑的时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