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西周古国——散国,雄踞大散关,与多姓氏通婚,结局成谜

2020-01-23 15:32:34 暂无 阅读:1743 评论:0

散氏可能脱胎于散宜氏,散宜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夏朝时就已形成。史书记载商汤灭夏曾得到散宜氏部族的支持,商汤建立商朝后还与散宜氏联姻,因此,散宜氏在商朝的地位极高。商末时,散宜氏国出了个叫散宜生的人,与周部族交往过甚,后成为周文王的好友(文王四友之一)。文王被纣王囚禁时,就是散宜生等人设法营救的。西周时期出现的散国或跟这支以散宜生为首的家族有关。但也有不同说法,根据传世散氏铜器“散伯作夨姬宝簋”,铭文中有“夨姬”,当是散国嫁往夨国的姬姓女子,那么散国当为姬姓,并非散宜生之封国。不过《三代金文集成》又有散氏铜器“散姬鼎”,铭文云:“散姬作尊鼎。”这是散国的一个女子所造的鼎,为谁而作,不得知,此女若是其它姬姓之国嫁到散国的女子,那么散国就不会是姬姓了。无论散国为姬姓或别姓,此散国来源于先周散宜氏国应该不会有误。

西周古国——散国,雄踞大散关,与多姓氏通婚,结局成谜

散国的地理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市秦岭北麓大散岭一带,因秦岭山势在此有所中断,与自西而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一隘,便在此设下一关,取名大散关。大散关进可攻,退可守,是春秋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军事据点,为关中四关之一。有一个成语叫“暗渡陈仓”,三十六计之一,秦末楚汉争霸期间,韩信故意明修栈道以迷惑对方,暗中却绕道偷袭陈仓,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成为战争史上的一大经典案例。这里所说的陈仓古道就在大散关的西南方向。

西周古国——散国,雄踞大散关,与多姓氏通婚,结局成谜

散的甲骨文

“散”的甲骨文由“树”和“攴”组成,据说“散”字来历跟远古族人细析一种麻类植物纤维有关。古人用植物纤维来制作麻缕,一种较为粗糙的布料,《诗经·葛覃》详细介绍了如何取材、浸泡、蒸煮、敲打、分离、织麻到制成衣物的全过程。据说“散”字甲骨文的“树”指得是“枲麻”,“攴”是持棒正在击打的手,“散”是一副记录远古族人制麻的热闹场景。因细析枲麻茎皮时会有落下来的细屑,随风洒落,故“散”有散开、分离等意思。散氏起源较早,可见这种提炼制麻技术早已盛行。散氏部族很有可能是一个擅长炼麻织麻的部族。

西周散国不见史载,但相关散氏的传世铜器却有不少,梳理这些铜器铭文,让我们对西周散国可以有个大概了解。与散国有关的一件最重要的铜器要数出土于清初的周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又名“夨人盘”), 长达357字的铭文详细记载了散国与夨国(今陕西周至县一带)之间的一场因战争引起的赔偿纠纷。夨国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与散国汧(qiān)河为界,一衣带水,国力比散国强大。根据铭文,夨国可能侵犯了散国领地,遭到散氏同盟国的抵制,夨国被迫与散国签订和约,重新划分两国国界以及举行盟誓,约定永不侵犯的全过程。从铭文看,这次签约仪式非常隆重,双方都有重要人物参与,甚至还请来了周王室的人共同见证。

西周古国——散国,雄踞大散关,与多姓氏通婚,结局成谜

“散伯作夨姬宝簋”铭文

虽说散夨两国时有矛盾,但出土铜器证明,两国也有过姻盟。“散伯作夨姬宝簋”有铭文:“散白乍夨姬宝,万年永用。”这是散伯为即将嫁往夨国的女儿夨姬所作宝簋。相关散氏铜器还有“散季簋”、“散伯簋”、“散伯车父鼎”等等。综合铜器铭文,散国与姜姓联姻颇多。而“散伯车父鼎”铭文记录了散伯为妻子姞姓女子所作器物,可知散国与姞姓之国也有通婚史。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散国最终结局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它在西周时是一个重要的存在,险据大散关,替王室镇守西疆,在西周史上有过不可忽略的一笔。散国之后有散姓,是后世散姓的由来。

文/堰风

西周古国——韩国,北方的诸侯之长,身负重任,监管百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