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孙悟空形象源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三个论断证明,他是纯粹的地产猴

2020-01-27 15:25:23 暂无 阅读:1015 评论:0

孙悟空的形象,中国人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不过,孙悟空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他是中国“地产猴”还是国外“进口猴”?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和胡适还有过争论,今天这篇小文,我们就讨论下这个问题。

孙悟空形象源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三个论断证明,他是纯粹的地产猴

孙悟空孙悟空形象的演变

孙悟空的形象第一次在文本资料中出现,是在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他的正式称呼是“白衣秀才猴行者”。不过,他的角色设定已经和《西游记》中差不多了,是唐僧取经过程中的护法。

这位“猴行者”的形象,已经有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很多特征。比如,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曾“偷吃王母蟠桃”,法力强大,拥有隐形帽、金锡镮杖、钵盂三件法宝。不过,“猴行者”的形象也有和孙悟空差异很大的地方,比如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白衣秀才。

到了元朝,孙悟空的形象进一步完善。在代《西游记平话》和杂剧《西游记》等作品中,孙悟空体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反对天宫,有了比较完整的大闹天宫的故事。

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自述:“我听知太上老君,炼九转金丹,食之者延年益寿。吾神想来,我摇身一变,变做一个看药炉的仙童,扳倒药炉,先偷去金丹数颗,后去天厨御酒局中,再盗仙酒十余瓶,回到花果山水帘洞中,大排筵席,庆赏金丹御酒,岂不乐哉!”

后来,玉帝派天兵天将围剿孙悟空,他战败被俘,压在山下。

第二个特征,神通广大,变化无穷。

元杂剧中,孙悟空已经会了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他还能各种变化,既能变成三头六臂,也能变成了焦螟虫。变化时还能和猴子的自然特征联系在一起,就像现代故事中孙悟空变成寺庙时尾巴要变旗杆一样。

另外,孙悟空这时已经有了金箍棒,不用时可以变小放进耳朵中,不过,这时金箍棒叫“生金棍”。

第三个特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杂剧《西游记》里,一位裴太公的女儿被黑猪精掠走,孙悟空自告奋勇去打败妖精,救回裴太公女儿,这可能是高老庄故事的原型。

孙悟空形象源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三个论断证明,他是纯粹的地产猴

孙悟空和铁扇公主

另外,元代平话和杂剧中,孙悟空也有一些特征在现代的故事中不复存在了,比如“好色”。那时的孙悟空是比较好色的,他霸占过金鼎国的王女,在女人国见到美女就起了凡心,过火焰山时要和铁扇公主处对象,还说了一些庸俗不堪的话,铁扇公主大怒也因此不愿借给孙悟空扇子。现代故事中,这些事只能发生在猪八戒身上。孙悟空形象的起源

中国古代有很多猴怪的故事。比如,汉代《搜神记》中有一个西南山区的一个猴子王国的故事,说它们经常偷抢女子。唐代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也有一个把别人妻子抢入深山的巨型白猿的故事。

除了猴怪的传说,中国古代还有“齐天大圣”的各种传说。史书记载,吴、楚、闽、越之间“地多淫祀”(所谓“淫祀”,即不为儒家伦理所承认的祭祀),精怪崇拜非常盛行,猴子精怪“齐天大圣”崇拜就在其中。

福建沿海地区,至今尚有密集的齐天大圣雕塑、碑刻、神坛、庙宇等,光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就多达四十多处。顺昌县有一座大圣庙,供奉着“齐天大圣”的牌位和塑像,据考证,创建年代不晚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比《西游记》成书要早一百多年。

孙悟空形象源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三个论断证明,他是纯粹的地产猴

孙悟空

山东泰安市天山附近也有一座“大圣院”,俗称“孙猴子庙”,据民国年间《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大圣院:在县西南五十余里嶅山东南。创建无考。元重修之。”可见,该处齐天大圣的祭祀遗迹更早至元代以前。有资料显示,吴承恩当年在荆王府做幕僚时,了解湖北蕲春一带早就盛行齐天大圣的祭祀活动。

另外,广东罗浮、江苏盱眙等地都有齐天大圣的遗迹。

涉及“齐天大圣”的文本也有很多。宋代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也有“齐天大圣”的故事。故事说,梅岭以北有一洞名曰申阳洞,洞中猢狲精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州圣母。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能降各洞山魈,管领诸山猛兽。兴妖做法,摄偷可意佳人,啸月吟风,醉饮非凡美酒。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

元代杂居《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把齐天大圣和另外一个中国民间神灵二郎神撮合起来,说二郎神打败了齐天大圣。

孙悟空形象源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三个论断证明,他是纯粹的地产猴

二郎神

在所有“猴怪”和“齐天大圣”的传说中,“无支祁”最为著名(因为鲁迅先生的加持),也被认为最可能是孙悟空的起源。

最早提到“无支祁”故事的文本,出现在在唐朝。《唐国史补》曾引《山海经》(现在《山海经似乎没有这个故事)说:“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锁,挽之不绝,以告官。刺史李阳大集人力引之。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

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自于无支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下)》中说:

其一曰《古岳渎经》(见《广记》四百六十七,题曰《李汤》),有李汤者,永泰时楚州刺史,闻渔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出之,风涛陡作,“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曳牛入水去,竟不复出。”当时汤与楚州知名之士,皆错愕不知其由。后公佐访古东吴,泛洞庭,登包山,入灵洞,探仙书,于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乃得其故,而其经文字奇古,编次蠹毁,颇不能解,公佐与道士焦君共详读之,如下文: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土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羹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禹因囚鸿濛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祆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简单概括一下,无支祁就是一个大水怪,状若猿猴,大禹治水时把它给制服了,锁在龟山之下(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体会一下)。

据此,鲁迅认为,“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堙昧也”。

孙悟空形象源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三个论断证明,他是纯粹的地产猴

无支祁

不过,另一个国学大家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胡适认为,印度最古老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三个论断:孙悟空更可能起源中国

鲁迅和胡适两种不同观点,引发了不少争论。不过,从下面这个三个论断来看,孙悟空还是起源于中国。

第一个论断,吴承恩从新野古猴戏中找到很多灵感。

吴承恩曾在新野任职(很可能是当过县令),而新野是中国猴戏的重要起源地。当地出土的大量汉画砖证明,早在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盛行。有人考证过,《西游记》中称“饺子”为“扁食”,称动物“不安静”为“骨冗”等,都是新野方言,这说明吴承恩在创作孙悟空形象时,从新野的民间艺术猴戏中找到了很多灵感,吸取了很多营养。

第二个论断,专家从古代壁画中找到了孙悟空的原型。

有专家曾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过研究,在这幅壁画中,有一位紧随唐僧的胡人,这人尖嘴猴腮,长得很像现代故事中的孙悟空。所以,有专家认为,图中的猴形人就是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

据说,公元629年8月,唐玄奘西行途经瓜州时,在当地一座寺庙讲经说法。这时,胡人石磐陀被唐玄奘感化,帮助他夜渡葫芦河、闯过玉门关、越五峰(白虎关、红柳园、大泉、星星峡)、入新疆。后来吴承恩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游记》。

第三个论断,哈奴曼性格和孙悟空性格完全不符,不可能是孙悟空的起源。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性格是叛逆的,是反对权威,是有斗争精神的。他敢造玉皇大帝的反,敢藐视如来佛祖的权威,对自己师父唐僧也经常讽刺嘲笑。这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鲜明特征。

孙悟空形象源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三个论断证明,他是纯粹的地产猴

印度神猴哈奴曼

而印度神猴哈奴曼确实个“奴性猴”。印度是个等级社会,讲究的是阶级和地位。所以,印度神话中,哈奴曼对神灵十分尊敬,甚至为了向大神毗湿奴宣誓忠心,撕开了自己的胸口。这种奴性的行为,孙悟空是万万做不出的。光从这一点上,哈奴曼就不可能是孙悟空原型。

综上所述,孙悟空还应该是个“地产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