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宁德那些年政声颇著的杨楫(2)

2018-08-14 00:17:41 网络整理 阅读:76 评论:0

杨楫一生喜好读书,刻苦钻研学问,崇尚朱子理学,成了朱门高足,与朱熹门下杨方、杨简被誉为“三杨”。杨楫以弘扬理学为己任,终身不渝。宋绍熙五年(1194),权臣韩侂胄实行文化专制,排斥理学,将其贬为“伪学”。为维护自身在朝廷的权势,韩侂胄大肆迫害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学者,将这些人定罪为逆党叛贼,实行大范围的清洗。朱熹被流放后,归隐建阳,建考亭讲学。庆元乙卯年(1195)杨楫赴考亭侍学。其时,朱熹感时忧世,无以释怀,乃为《楚辞》作注,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杨楫不但积极参与刊行朱熹《楚辞集注》,还为朱熹的《楚辞集注》作跋,跋中称朱熹“乃独为《楚辞》解释,其义何也?然先生终不言,某辈亦不敢有请焉。

宁德那些年政声颇著的杨楫(2)

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杨楫的话说得隐晦,但锋芒所指却再明白不过。其后,又在原跋上加注两行:“时朝廷治党人方急,丞相赵公(赵汝愚,理学支持者)谪死于永,公忧时之意,屡行于色,因注《楚辞》以见志。”力透纸背,充分表现出杨楫的风骨。其人格节操和理学修养深得朱熹赞许。“伪学”之事随后愈演愈烈,朱熹众门生受牵连,无一幸免,杨楫也随之被罢去官职。杨楫毅然选择跟随导师,追求真理,深研理学奥秘。

宁德那些年政声颇著的杨楫(2)

杨楫请朱熹至其邑避难讲学,翌年,杨辑将朱熹迎至潋城村家中。恰好潋城村内有一道观,地平且宽,风水极佳。考虑到朱熹一生传播的理学不应就此废止,杨楫便与族人一起将道观改为书院,并置田供书院日常之用。 此后,朱熹在此收徒讲学,远近学子纷纷前来受教。朱熹离开潋城村后,书院依然存在。庆元六年春,朱熹病逝。杨楫闻讯,悲恸不已,为表达对恩师的缅怀,他在家乡石湖观供朱熹像,每年逢忌日便前往祭祀。杨楫卒于朝散郎任上,葬于福鼎草堂山(因唐时林嵩筑草堂苦读于此山而得名)下佳塆。邑人将其祀于石湖观。生前著有奏议《悦堂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