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2020-02-14 00:27:25 暂无 阅读:1566 评论:0

杨玄感,是隋朝司徒楚国公杨素的长子,号称隋朝“项羽”,以骁勇著称。杨玄感家世好,官位高,承袭楚国公,官至礼部尚书,可他大好的前程不要,非要造反,最后连累亲爹被鞭尸,七兄弟无一幸免被诛杀。有人认为杨玄感兵败,是因为他没有听从李密的计策,是这样吗?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杨玄感剧照杨玄感其人——大智若愚还是真愚钝?

杨玄感大器晚成,小时候还被别人认为是“痴儿”。他受亲爹杨素影响很大,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第一,爱文学。杨素是个浪漫诗人,杨玄感也在父亲的熏陶下,“好读书”、“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第二,好武功。杨素用兵如神,杨玄感也被称为当世“项羽”。但是,杨玄感真的得到了老爹的真传吗?

事实证明,杨玄感只会照猫画虎,恐怕连杨素的半点皮毛都没学到。杨玄感一直活在父亲的庇护下,关于他在官场的“成功案例”,只记载了有这么一句:初拜郢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这句话说杨玄感第一次从中央干部,调到地方为官时,因为“空降”的身份,地方不服。于是杨玄感悄悄布置了很多耳目,把“坐地炮”们给制服了。如此看来,杨玄感似乎有点手腕,但是大家别忘了,杨素这个时候还活着。自己的儿子首任外省,久经沙场的老父亲能不给他出出主意?所以,杨玄感很有可能是在他爹的“指导”下,站下了脚。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杨素剧照杨玄感造反——被逼无奈还是另有所图?

杨玄感有没有手段,在他起兵造反时暴露无遗。在讲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谈谈,杨玄感为何要造反?很多人认为一是杀父之仇,二是隋炀帝的猜忌之心。根据记载,杨玄感有很明确的造反动机: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立秦王浩。

这段话说的是杨玄感在朝中地位显赫,文武百官多是杨素的旧部,杨玄感被杨广猜忌,不得不另作打算。至于杀父之仇,杨素之死与隋炀帝有关。虽然隋炀帝没有亲自动手,但是他确实是盼着杨素早点死。隋炀帝还亲口说过,“如果不是杨素死得快,我早晚诛了他九族”。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隋炀帝剧照

但除此之外,杨玄感更想造反称王。为啥这么说?原因有二。其一,根据上文引述,杨玄感想拥立秦王杨浩为帝,但杨浩是个什么人呢?父亲杨俊被母亲崔氏毒杀,杨浩被取消了世子资格,可见杨浩在隋朝没什么后台,后来还被宇文化及拥立为傀儡皇帝,因此杨玄感这招也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二,杨玄感叛乱之时,攻打东都洛阳,眼见打不下来,竟然还有要称帝的想法:时李子雄劝玄感速称尊号,玄感以问于密。密曰:“……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不广也!”玄感笑而止。

杨玄感在这种危急时刻不想着脱困,反而纠结于一个称号,可见他对这个帝位早已垂涎三尺。所以,杨玄感造反,更多的是仗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整天想入非非。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叛乱杨玄感失败——天时地利人和均不沾边

那么杨玄感又为何失败了呢?有人认为是他没有听从李密的计策,没有选择断了隋炀帝的后路,反而攻打守备森严的东都。事实上,杨玄感的失败是注定的,就算听了李密之言,也难成其事,原因有四。第一,军队不行。

杨玄感是礼部尚书,他没有兵权,但是他却一直在创造机会。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顾谓群臣曰:“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故不虚也。” 于是赉物千段,礼遇益隆,颇预朝政。

杨玄感知道隋炀帝爱征讨,于是借助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口,道出自己想领兵报国的意图,还被隋炀帝当众表扬。杨玄感的小算盘打得挺响,但是杨广也不是吃素的,他一边夸他将门之后识大体,一边又只是赏了点银子,兵权,想得美!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杨广剧照

杨玄感只好再等机会,直到大业九年(613),杨广再次东征..,命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黎阳是隋朝的大粮仓,杨玄感自觉机会来了,于是假称盗贼太多,慢慢断了杨广的军粮。同时,他又借口将军来护儿反叛,以平叛的名义开始征兵。

玄感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丹阳、宣城篙梢三千余人。——《资治通鉴》

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于是取帆布为牟甲,署官属,皆准开皇之旧。移书傍郡,以讨护兒为名,各令发兵,会于仓所。以东光县尉元务本为黎州刺史,赵怀义为卫州刺史,河内郡主簿唐祎为怀州刺史。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隋书·杨玄感传》

杨玄感在黎阳能征到什么兵呢?运粮的壮汉、撑篙的船夫,还有黎阳城内的农夫、百姓。除此之外,杨玄感连个正经的署僚都没有,随便抓两个人便给个官,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其中一个还反叛了——唐祎,跑到了东都告密去了。

杨玄感就是在一个这么乱糟糟的情况下,凑齐了1万乌合之众,浩浩荡荡地奔向了洛阳。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征兵第二,决策失误。

奔向洛阳之前,杨玄感曾经问过军事李密。李密给他出了三条计策:密曰:“愚有三计,惟公所择。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又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宜率众,经城勿攻,轻赍鼓行,务早西入。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唐祎告之,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

李密的这三条计策,上策为直接上前线,断了隋炀帝后路;中策为占据关中,依靠天堑慢慢图之;下策为攻打东都,但唐祎已经告密,东都必有准备,胜负难定。但是杨玄感却选择了下策,他认为前线将领的家眷都在东都,攻下东都就等于掌控了命脉。

但事实证明,东都城池坚固,久攻不下,他们后来也换成了中策,打算攻占长安,但最终也失败了。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李密剧照

很多人认为,杨玄感就是因为没有听从李密的上策才失败。其实,李密的计策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实际行动起来却难于登天。

杨玄感手中只有1万散兵,而且还要长途跋涉,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成功偷袭隋炀帝的百万军师,还是训练有素的鹰扬府兵,胜负一眼便知。就算是隋炀帝没了军粮,但抵挡一阵完全没有问题,何况隋炀帝还会派出信使,那么前来救驾的来护儿、东都留守的7万府兵,都会奉命而至,杨玄感只会死得更快。李密之言,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看着强实际弱。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赵括剧照

第三,水平不行。

李密还算上杨玄感手下最厉害的谋士了,但后来杨玄感还是用了有官衔的民部尚书李子雄,把穷小子李密撇在了一边。李子雄就是前面提出让杨玄感称帝的,可见他的谋略可比李密差远了。

再有,杨玄感自己也没什么水平。攻打东都的时候,长安派出将军卫玄率7万兵马援助洛阳。卫玄出城后,先把杨素的坟头给刨了,还把他拎出来鞭尸。此举断了兵士的后路,因为辱父之罪不共戴天,这些人是不会被杨玄感接受的,也就是阻止了他们临时倒戈。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鞭尸图

随后军队行至潼关,众将领都怕杨玄感再此设伏,但卫玄却说:以吾度之,此计非竖子所及。

卫玄觉得,就凭杨玄感那点才能,他可想不出此等妙计。果然,军队顺利通行。诸多种种,不难看出杨玄感自己没什么军事能力,还不决断如流。李密都被他震惊到无语,悔恨道:“楚公好反而不欲胜,如何?吾属今为虏矣!”意思是,杨玄感喜欢造反却不想求胜,我们怕是要玩完了!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潼关第四,形势不行。

造反能不能成为“拨乱反正”,最根本的在于天时地利。当时隋朝虽然百姓多为盗贼,但是隋朝的官却还没有反的迹象,也就是说,政治还很坚固稳定,这里我们举三个例子。

告密的唐祎。唐祎只是个河南县的小主簿,没阶没品,但他却认为隋朝不可反,于是跑到了东都告密。这就说明,隋朝的下层官员不想反。

救驾的来护儿。来护儿支援东都前,其子已经投奔了杨玄感,但他却毅然不顾父子之情,拼死效忠大隋,这就说明隋朝的上层官员也不想反。

修武县。杨玄感通往东都时,途径修武县,但是百姓却自发坚守城池,“玄感不得度”,这就说明百姓也不想反。官民皆不想反,可见隋朝的命数未尽,杨玄感操之过急了。如果他能再等5年,恐怕结果会大不一样。

隋朝“楚霸王”杨玄感,兵败只因没听李密妙计?这3点才是原因

东都剧照结语

杨玄感反叛,一路胜少败多,基本上是被隋兵追着打,最后兵败被杀,其六兄弟也全部被株连。但看杨玄感的实力,失败是注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杨玄感拿什么获胜呢?只能是以卵击石罢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隋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