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2020-02-15 18:26:11 暂无 阅读:976 评论:0

宋、元之际,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和市民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满足市民文化娱乐需求的的文化产品也随之产生并越来越多,市井民间流行的话本、戏曲作品数量颇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也正因如此,发轫于乡间的很多杂耍类项目如过江之鲫,百川汇海一般涌向都市,“瓦舍勾栏”四个字在历史的记载中也才出现颇高的频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对此也有笔触颇为详细的描绘勾画。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现在的仿古建筑

这些汇聚到都市瓦舍勾栏进行表演的剧目之间相互借鉴、发扬光大,“说话”艺术和戏曲艺术终于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在观众喜欢的各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最能吸引观众投掷小钱以博一乐的艺术商品的形式,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对在瓦舍勾栏中表演说话的人,就有评价说:“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

至于戏曲也是篇目繁多,和“说话”同步生长并且在题材和艺术形式上互通有无、互为补充。这时期的《武林旧事》《醉翁谈录》《梦梁录》《宝文堂书目》《警世通言》《古今小说》《太平广记》等就是流传到现今颇为著名的几部宋元时期的俗文学经典。

“话本”、“戏文”、“杂剧”这些概念是逐渐细分生长出来的,那么这些俗文学既然生长在市井之中,是从属于市民文学的文学样式,就势必会表现出市民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

像我们现在说的“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故事类型,在这种俗文学中就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即是当时市民们普遍心态的具体体现。01宋元时期的读书人究竟有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与尊重

元代的杂剧中大都表现了读书人似乎在社会中普遍受到尊重的感觉,当时的社会真实情况果然如此吗?我们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来一探究竟。

关汉卿写作生涯中,创作的杂剧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现在没有更为严谨可靠的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最为著名的一段词就是在《一枝花·不伏老》中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形象,被誉为“曲圣”。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现今很多地方的大剧院还以关汉卿的名字命名,上图为保定的“关汉卿大剧院”

也许关汉卿的这种硬派文人的形象传播甚广,很多青年学者发文著称说元代知识分子待遇好,享有高度的思想自由、精神自由和创作自由,从而获得了“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我每次看了类似的文章都忍不住哑然失笑,这都是哪里考证出来的呢?如果真是这样,这些元杂剧戏曲就不可能在当时获得长足的发展,供我们后世学人来研究和揣摩。

但是读书人本身是这些杂剧和戏曲的作者,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心声,包括对人生的思考和现实的审美与批判。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宋元时期的曲目常常在类似这样的瓦舍勾栏处上演,有一定的拥趸对象

关汉卿在当时的社会层次里说,只是个行医世家的出身,被编入户籍“医户”,实际上他是一个接近群众的普通下层医人,编剧和演出活动只不过是..和谋生的手段,当然也是他兴趣所在。

关汉卿的《钱大尹智宠谢天香》里刻画了一个色艺出众的开封府上厅行首谢天香的形象,最终写下来也是追求读书人的飞黄腾达和最终对其恩情并重,皆大欢喜,这固然是在表现读书人的情深义重、也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类似的曲目《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江州司马青衫泪》《杜蕊娘智赏金线池》等都是相似的套路,写某名妓经历了重重波折,追求个人幸福和婚姻家庭,最终几乎都是男主角在里面体会到了这些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女子的悲苦命运,最终战胜了自己,落得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这些读书人是从一开始就能得到朝廷的器重和重用的,他们又如何能去体会这些下层妓女们的生活凄苦呢?古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是最好的解读。

总的来说,宋元时代的读书人虽然在思想上充当着时代的先驱,但是社会地位上并没有多少的自由度,由此来说,他们唯一的出路依然是博取功名。这些剧本里有很多都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记得当时的命运凄苦女子对自己的恩重如山,骑着高头大马回头来迎娶,实现光明的“大团圆”结局。02当时的俗文学带有雅俗融合的趋势

正式因为创作者大都是当时社会上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男性读书人,又带有一丝轻视商业从业者的清高,所以在作品中的“雅俗融合”就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创作特征,也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具体体现。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很多当时的读书人频繁出入瓦舍勾栏是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摆脱当时的政治高压对读书人的戕害,却又不得不带着家族的嘱托在科举场上博取功名,各种纠结体现在作品的唱词上,就往往带了对“引车卖浆者”流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的表达,比如关汉卿作为平民戏剧家的伟大抱负就是:永远和社会底层的烟花艺伎与书会才人一道,不怕压迫折挠,奋战不息,至死方休。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清明上河园的门楼一景

有人说,宋太祖曾留下训诫“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音同即,杀)之”。这样的训诫一出,文人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虽然是历史事实,文人在当时如果是在编制的公务系统的人员,经济上的待遇委实不错。

然而,我们看一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仕途曾任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等官职。但苏轼被贬谪如常态,几起几落,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至惠州。这也是为什么苏轼的心态非常好的原因,你看他的诗词里永远是豁达和乐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所以从学识上博取的功名利禄在政治上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政治待遇和精神自由,并不是那么肯定。因而,对于宋元时期的文人们来说,转头在市井生活中寻求烟火气带来的安慰是切实可行之道,同时又不免借助俗文学传达自己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这就是这一时期的俗文学呈现出雅俗融合的最关键的原因。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03以《救风尘》为例来探析当时的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

《救风尘》写妓女宋引章与穷秀才安秀实相恋,后贪图财物嫁给富商周舍,结果被朝打暮骂,受尽苦楚。妓女赵盼儿假意要嫁给周舍,设计救出了宋引章。宋引章历经此折磨后,安心嫁给安秀实。作品同情社会底层的妓女和儒生,揭露了官商的虚伪残暴。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此剧中的第一折,宋引章由于嫌贫爱富,不愿意当一对叫花子打莲花落,抛弃了已和自己有婚约的安秀实,转投周舍。安秀实请求赵盼儿去劝说她的好姐妹宋引章。赵盼儿一方面开导安秀实:“妹夫,你且坐一坐,我去劝他。劝的省时,你休欢喜;劝不省时,休烦恼。”

另一方面她看透人情世故,理解宋引章的选择。知道“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一个聪俊的。他每都拣来拣去转一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相配。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相抛弃。”

但她察觉到了周舍的虚情假意,于是对宋引章循循善诱,不要被周舍的“东暖床,夏摇扇”所蒙蔽。显然已经被冲昏头脑的宋引章丝毫不领情。无奈的赵盼儿只能说气话:“妹子,久以后你受苦呵,休来告我。”

第二折,果不其然,“只怕吃了良家亏,还想娼家做。”宋引章一嫁到周家就被打了五十杀威棒,再不复当初的恩爱。这时宋引章想到当初姐妹的劝告,后悔不已。

也谈宋元时期俗文学中蕴含的社会心态:雅俗融合

《救风尘》的连环画册

而作品中的安秀实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没有什么作为,却是等待着赵盼儿为他行侠仗义,将宋引章救回与他为妻。赵盼儿的形象塑造已经超越了唐宋传奇中女侠客行侠仗义的性质,她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同一阶层的市民之间的同情,它带有宋元以来城市各行业行会的互助互救的印记。

总的说来,宋元时期的社会呈现出来的发展态势:

①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

②北方陆路贸易受阻,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③经济文化上的民族大融合。

相对应的,这一时期的俗文学创作中蕴含的社会心态就是雅俗融合、雅俗共赏。你怎么看?来探讨一下吧。

-END-

我是“十里荷塘秋水长”,用文字记录和分享美好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