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罢州郡兵给西晋带来的两面性影响

2020-02-18 15:22:30 暂无 阅读:640 评论:0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聪攻破了长安,俘虏了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至此西晋这个仅仅立国五十一年的短命王朝走向了终结,而西晋的终结却仅仅只是神州大地哀泣的开始,整个神州从此刻开始经历了整整四百多年的战乱,直到隋文帝杨坚横空出世才最终平息了战乱。

西晋的灭亡在许多学者看来,是"人祸"大于"天灾",西晋本身得国不正,靠着世家大族的支持才最终登上皇位。司马氏本身清楚的知道世家大族坐大的危害性,故而司马炎一方面对世家大族进行妥协,在许多的制度上照顾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对世家大族有着颇多的提防,为了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司马炎在继位之初就大肆分封宗亲,一下子封了二十七个,让他们成为拱卫皇室的屏障。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罢州郡兵给西晋带来的两面性影响

在平吴之后,在原来分封制的基础上,司马炎又对宗王的权利进行进一步加强:

结合"都督制",让皇族之中威望较高的以及血脉关系近的皇族成员去各地担任都督一职。

为避免七国之乱的影响,司马炎在其继位后期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西晋各大州郡,并取代了原来的宗王。

为进一步加强宗王的权利,在平吴之后,其又大肆"罢州郡兵"。

而当初晋武帝在"罢州郡兵"的问题上也争执过好几次,一次是在灭吴之战前几年,不过由于当时东吴尚未平定,贸然裁撤州郡兵无疑会让西晋陷入动荡之中,故而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在平吴之后,晋武帝以天下大定为由,大规模的裁撤州郡兵。《晋书·山涛传》: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晋武帝裁撤州郡兵的制度又引起了朝野的哗然,而其中山涛又提出了激烈的反对,认为晋武帝此举会给西晋带来祸患。的确,后来的"八王之乱"中,各地的州刺史无所作为,任由八王胡作非为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所以对于"罢州郡兵"的举措也是晋武帝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那么此项制度真的给西晋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吗?

一项制度的实行从来都是有利有弊的,我想如果经常看我文章的读者朋友们一定会经常看到我说这句话。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如果真的以"唯结果论"来看待问题那么每一项制度的背后都是有弊端的。

总之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从晋武帝的这个制度说起来看待其所带来的双面影响: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罢州郡兵给西晋带来的两面性影响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问题上来看其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自汉末"黄巾之乱"爆发以来,为了可以尽快的平定叛乱,汉灵帝奏准了当时汉室宗亲刘焉的上书,给予了各地的州刺史很大的权力。我们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州郡兵"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在给予州刺史领兵制度的同时,一个比"黄巾之乱"更严重的问题爆发了:在平叛的过程之中,各地的州刺史趁此机会扩大兵马收编部众,让中央和地方势力的天平开始往地方上倾斜。由于州刺史手上拥有大量的州郡兵和行政权,直接导致了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甚至有些不再听从朝廷的号令,汝南袁术率先做了那个出头鸟悍然称帝;而魏武帝曹操也是凭借此项制度得以打下魏国立国基础。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罢州郡兵给西晋带来的两面性影响

而到了三国和魏晋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这种地方势力过于强大的局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曹丕继位初期,当时青徐的臧霸凭借着地方豪强的势力以及青徐兵马变得不安分起来,而曹丕的声望又不足以压制地方势力,所以当时曹魏的形势可以说是剑拔弩张的一种形态。

司马家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之中同样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淮南三判"充分说明了地方势力可以凭借着各地的"州郡兵"直接威胁到司马氏本身的统治地位。

从这上面来说,司马炎裁撤州郡兵并非是其短视,他吸取了曹魏以及西晋立国过程当中的各种教训,而裁撤州郡兵固然会有各种问题,不过你要说没有正面影响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笔者看来,有两个正面影响:

极大的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割据势力,为西晋加强中央集权有着显著的作用。

裁撤州郡兵可以为西晋节省一大笔的额外支出,毕竟多一份守备力量则就多一份开支,这是经济上的正面影响。

所以从这些角度去考虑问题,"裁撤州郡兵"对于西晋来说还是有很显著的正面影响的,并不能因为后面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就全盘否定司马炎,毕竟作为开国皇帝其固然称不上雄才大略,不过其作为"统治者"的眼光还是有的。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罢州郡兵给西晋带来的两面性影响

从"罢州郡兵"引起的负面问题说起

"罢州郡兵"问题固然有着正面的影响,至少在晋武帝在位时这种问题还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随着晋惠帝继位,我们不得不说山涛在这个方面的远见性,他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地方势力不平衡,"八王之乱"时各地的州刺史无力平叛

"罢州郡兵"问题上晋武帝吸取了曹魏和汉室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位后期其大规模的裁撤"州郡兵",除了交州、广州等偏远地方之外,各地的州郡兵只剩下数十人。

不过晋武帝忽视的地方就在于他在大规模裁撤"州郡兵",限制刺史力量的同时又极大的增强了宗亲的力量,后期晋武帝更是命令皇子担任都督一职坐镇地方,这一举动直接让地方势力失衡。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罢州郡兵给西晋带来的两面性影响

其在位时尚且可以压制,而晋惠帝继位之后,这个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出来了,"八王之乱"时,各地的宗王凭借着手中的军权将西晋搅个天翻地覆之时,西晋各地的州刺史显得碌碌无为,是西晋各地的州刺史不想平叛吗?非也,是他们无力平叛,而这就是"罢州郡兵"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个是各地的州刺史手中无兵,就算是大一点的州郡手中也只有数百人,又如何去跟拥有手握数万大军的八王去相抗衡呢?

另外一个由于都督制的影响,各地的州刺史本身就是受都督所节制的,那么在没有皇帝的圣旨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去以下犯上呢?

到了"永嘉之难",这种弊端则更明显了,"八王之乱",满目疮痍,西晋的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而没有"州郡兵"在手的州刺史只能坐看神州沦陷,或者借鲜卑之手来对抗石勒和前赵。

所以,这一系列情况充分说明了"罢州郡兵"的负面影响,本身其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如果结合分封制和宗王领兵制度,那么这种负面影响的问题就大了。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罢州郡兵给西晋带来的两面性影响

所以有人认为"罢州郡兵"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这么说,可是更彻底的原因还在于"罢州郡兵"的同时却扩大宗亲的势力,笔者认为"罢州郡兵"制度和"分封制"以及"都督制"的负面影响相结合才是直接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各地治安糟糕,盗贼横行

笔者对山涛的认识认为他是"'竹林七贤"之中最具有卓越见识的一个,比起其他六人的醉生梦死,山涛的这种入仕造福苍山的举动才是真正的功德,而且从山涛的从政经历来看,他真的是具有超凡眼光和远见性:对于王衍的认知他看的很准;对于"罢州郡兵"的问题他也同样看的很准。

在晋武帝提出"罢州郡兵"问题之时,山涛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就是因为他已经明确的看到了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果(如果想知道的可以去看《晋书。山涛传》)。

后来的事实证明山涛的确具有远见性,晋惠帝继位之后,由于其已然无力掌控朝政,导致地方和朝廷的之间的暗流涌动:朝廷上各大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兼顾地方。

而地方之上的各地州府手中只有一百多人的官吏要他们去管辖一整个州府的治安状况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史书明确记载了,当晋惠帝继位之后各地盗贼四起,而州府由于没有足够的守备力量导致无法很好的维持治安情况,更遑论后面更加大的灾难了,这就是"罢州郡兵"所带来的另一个负面效果。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罢州郡兵给西晋带来的两面性影响

所以基于以上论断笔者认为"罢州郡兵"问题并非说是司马炎的错误,只不过晋武帝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当中其存在了矫枉过正的做法,而这才是"罢州郡兵"问题一直饱受诟病的深层次原因,外加上"分封制"和"都督制"的负面效果,这一系列的问题终于导致西晋天下大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