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千古一帝唐太宗为何会出现选太子的失误

2020-02-28 12:25:27 暂无 阅读:655 评论:0

导语:

千古一帝唐太宗因谋反而废掉了太子李承乾。但是在选择谁来入主东宫时却出现常人看来是错误的决定。唐太宗不选择奸诈毒辣的李泰尚可理解,但为何不选择勇武智慧地李恪却选择懦弱的李治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太子被废,东宫无主

唐太宗在即位后便立了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李承乾为东宫太子,并允许他监国理政。

李承乾当年在父亲为大唐南征北战时便吃了不少的苦,后来李承乾又因为太宗而残了一条腿。因此唐太宗对这个儿子是既愧疚又喜爱,况且幼小的李承乾性格乖巧,知书达理。因此太宗在当了皇帝后毫不犹豫地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承乾,李承乾入主了东宫。

千古一帝唐太宗为何会出现选太子的失误

废太子李承乾(剧照)

但是好景不长,李承乾长大后变了样。他对父亲的教诲阳奉阴违,对老师的教导也显得不耐烦,甚至派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可以说,长大后的李承乾变得虚伪、自私、阴狠。他的品行变得不端。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承乾结交了一批小人。他的东宫经常有一些小人的进出,如驸马都尉杜荷、将军侯君集、汉王李元昌。他们结党营私,为非作歹,使得朝中大臣对此议论纷纷,指责太子的过错。这使得太宗有了废太子之心。

李承乾的二弟、长孙皇后的次子魏王李泰揣测到了父皇的心思。素有夺位之念的他便在父皇的身边经常说太子的坏话,企图将李承乾踹入地狱。唐太宗是何等的聪明,他了解这个儿子的性格,因为李泰是个阴险毒辣的小人。自然太宗也不加理会李泰的谗言。

但是李承乾在朝中也有耳目,很快他便知道了父亲想要废太子之心以及李泰对自己的诽谤。这使得李承乾有了一种身处绝境的危机感。因此他听从侯君集等人的谗言,决定先发制人。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等人决定起兵造反,对唐太宗进行逼宫,逼迫太宗退位。但是阴谋被太宗的耳目透露给了太宗,太宗先发制人,逮捕了造反的一干众人。太宗因怜惜这个儿子,因此没有将李承乾处死而是发配黔州充军,而其余一干人等全部处死。这事就过去了。

可是,太子被废了,东宫就无主了啊,那么太子之位就应该有谁继任呢?深思熟虑,李治入主

大臣奏请太宗尽快立太子以防止小人借机闹事,因此太宗也开始重视太子的人选。李承乾被废,那么太宗剩余的皇子们最可能当选的应是三子李恪或者次子李泰。

次子魏王李泰出身高贵,乃是长孙皇后所生,为嫡出。而且李泰出生后很受唐高祖李渊的喜爱,将他指定过继给太宗的弟弟李玄霸为子。因此论血统与出身,李泰为最好的人选。况且李泰有勇有谋,善于处理政事。因此不少的大臣认为李泰可以立为太子。

千古一帝唐太宗为何会出现选太子的失误

魏王李泰(剧照)

但是太宗却否定了这个提议。太宗认为李泰虽有勇有谋,拥有为太子的才干,但是其心狠手辣,对待对手一贯是赶尽杀绝。太宗说:"泰立,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这话的意思是:李泰这小子心狠手辣,如果立他为太子,他一定会对同胞兄弟李承乾、李治赶尽杀绝,朕的儿子哪能由他杀尽呢!因此太宗否定了李泰,不立他为太子。

那么,只能由吴王李恪担任了。李恪是太宗与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所生。虽然李恪并非嫡出,乃是庶出。但是李恪血统高贵,乃是隋唐两朝皇室的产物。而且李恪有勇有谋,品行端正,为人正直,是完全可以胜任太子之位。因此不少仍忠于前朝的遗老大臣们拥立李恪为太子。但是太宗心里并不愿意立李恪为太子,加上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李恪就被排除了。

千古一帝唐太宗为何会出现选太子的失误

吴王李恪(剧照)

那么,还有谁可以担任太子呢?太宗给出了答案:长孙皇后第三子,晋王李治。其实太宗早就想立李治为太子了,因为太宗针对李泰的话还有下一句:"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太宗认为李治虽懦弱,但其本性善良纯真,如果成为太子后必不会对哥哥们痛下杀手,避免了自己当年的"玄武门之变",避免了骨肉相残的悲剧。因此太宗最后决定李治为太子,入主东宫。

那么,有一个问题:李恪的品行也是善良刚直的,他若成为太子后同样也不会对兄弟们痛下杀手的,那么太宗为何执意要将他排除呢?心中有愧,注重嫡出

太宗的太子之位得来的也不合法,因此他十分重视太子的选拔。太宗当年虽是窦皇后所生,同样为嫡出,但是其上还有大哥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是不可能成为太子,当上皇帝的。

但是随着太宗的战功日益增多,其在军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而其手下的一干武将们也得到李渊的重用。武官集团的壮大给文官集团有些不安。因此文官集团极力向太子靠拢并挑拨太子与李世民的关系,使得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越积越多,日益走向对立。

当李世民和其武官集团与李建成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不可调和后,双方便采用流血的方式解决。因此便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逼迫高祖李渊立其为太子,不久便逼迫高祖李渊禅位。可以说李世民的太子之位与皇帝之位是通过不合法的方式得到的。而这也成为太宗皇帝心中的一块铁疙瘩,他害怕后世对其的评价,他害怕他的继位者同样通过不合法的方式得到皇位。因此太子人选只能从嫡出儿子里面选出,太子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因此庶出的李恪即使再怎么优秀,再怎么贤良俊秀,他也无法避免地从一开始便被踢出了这场游戏。

而嫡出尚有李泰、李治二人。但是太宗自己就是通过手足相残的方式夺取太子之位的,因此他并不想让第二个"玄武门之变"产生,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骨肉相残,自然踢出了心狠手辣,对待对手赶尽杀绝的李泰。而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李治性情温顺善良,若他为太子必不会对兄弟们动刀子,必然可以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太宗选择立懦弱的李治成为太子。这是太宗的一个原因。

千古一帝唐太宗为何会出现选太子的失误

太子李治(剧照)长孙一氏,权大根深

李治的背后是长孙家族的支持,而李恪是隋朝遗老的支持。李恪与李治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就是长孙家族与前朝守旧势力之间的较量。

长孙家族的代表是长孙无忌,他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是太宗李世民的兄长。因此长孙家族乃是皇亲国戚,自然在朝中无人敢惹,无人敢动。况且当年隋炀帝年间的大臣长孙炽一眼便看重了李世民,将年仅十三岁的长孙皇后许配给了李世民。因此长孙家族早就与李家纠缠在了一起,两者甚至到了融为一体的地步。

千古一帝唐太宗为何会出现选太子的失误

赵国公长孙无忌(剧照)

其次长孙无忌一家随李世民起兵反隋,到李世民称帝,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长孙无忌已经笼络了几乎所有的军中大将、朝中重臣,积攒了雄厚的人脉,养成了雄厚的根基。而且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便被拜了右仆射一职,封赵国公。他掌握朝政大权已达十几年,可以说是权倾朝野,权力仅仅在帝王之下,百官之上。可以说长孙家族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地位与权力仅在李氏皇族之下。因此流着长孙氏的血液的李治自然得到了长孙家族的支持,自然获得了极大的势力支持,令太宗忌惮。

相反李恪背后的前朝守旧势力早在高祖年间便被一直打压,到了贞观年间太宗同样加强了打压力度。因此朝中虽有前朝守旧势力,但他们过于弱小,难以抗衡权倾朝野的长孙家族。自然李恪是难以抗衡李治的。

因此害怕长孙家族挑事的唐太宗便做了个顺水人情,将太子之位给了懦弱的李治而踢出了勇武地李恪。这是第二个原因。结束语:

储君的选择对于一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王朝下一代的兴盛衰亡。但在唐太宗当政时期却将太子之位给了懦弱地李治而非勇武地李恪,这就令人费解。但是经过一番思考后,我们便明白了千古一帝唐太宗的选择,自然便不感到奇怪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