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2020-03-27 06:22:47 暂无 阅读:888 评论:0

南陈是中国历史上南朝的最后一个国家,为陈武帝陈霸先在公元557年建立,历经武帝、文帝、宣帝、后主四任皇帝,享国32年,最终被隋朝所灭,南北朝结束,中国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达400多年的大分裂时期,实现了统一。

对于南陈来讲,结果是国家被灭,对于隋朝来讲,结果是自己统一了全国,那么隋灭陈之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呢?

我认为当疏于应对的南陈对上精心准备的隋朝时,南陈完败完全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隋灭陈之战前,精心准备的隋朝

南北朝初期掌握政权的是东魏、西魏以及南梁,但是到了后期,主要的势力已经变成了北周、突厥以及南陈。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周宣帝死后,当时身为丞相的杨坚掌管朝政,随后接受登基的北周静帝禅让,建立了隋朝。

也就是说,南北朝末期最后的主要政权又变成了突厥、隋朝以及南陈。

1、结合局势,制定南和北战的战略,以达到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目的

突厥的崛起大约是在公元6世纪的中期,直至沙钵略可汗时期,突厥主要掌控着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兴安岭以西以及黑海以东的区域,疆土辽阔,除此以外更是拥有骑兵数十万。因为实力强劲,因此一直以来和北周就有和亲的习惯。

隋文帝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以后,并不愿意继续对突厥采取以女子来换取国家安宁的和亲方式,于是突厥怒了,时不时派兵骚扰隋朝,这给新建立不久政权未稳的隋朝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不乐观的是,突厥的可汗在北周政权还存在的时候,娶了一位北周的公主,因此沙钵略可汗也算是北周的女婿,最后他就打着为北周复仇的借口,举兵反隋。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隋文帝杨坚原本的打算是趁着南陈的政权腐败,先灭南梁,然后与突厥来一场最终的对决,结果突厥方面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先下手为强,文帝杨坚考虑到隋朝新建立不久,边防不固,如果贸然选择先举兵力灭南陈则很有可能给突厥一个可乘之机,于是最终选择改为南和北战的策略,先灭突厥,随后没有后顾之忧地去灭南陈。

突厥兵力那么强大,有那么好打败吗?不好打的,可关键在于突厥的制度让隋朝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因为突厥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是他们当时有四个可汗,并且每个人手上都掌握一定数量的兵马,于是隋朝使计,利用各个可汗之间关系的不和睦,使得四位可汗窝里反,自相残杀,最终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实力大大削弱,短期之内不会复起,对隋朝的威胁大大减少,沙钵略可汗也因为吃不住压力选择向隋朝求和。

如此一来,隋朝南下灭陈的时候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背后有人捅刀子,腹背受敌了。

心腹大患解决,接下来文帝杨坚要开始想法子为南下灭陈做准备了。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2、经过多重措施巩固边防,提高国力,确保南进后顾无忧

隋朝接管北周江山之后,主要掌管长江以北,汉代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至四川的这一区域。文帝杨坚在北齐和北周的基础上,继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文帝杨坚先是废除了北周中央上实行的六宫制,以三师、三公、五省替代,这就是早期的“三生六部制”;

除了中央的改革,文帝在地方上也让州、县二级制取代原本的比较混乱的州、郡、县三级制度,淘汰政府的冗官,薪水发的少了,中央的财政支出也会因此而减少,既提高了行政的效率,也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在兵制改革上,文帝将府兵制建立初期的“兵农分离”情况改为“闲时耕地,战时出兵”的方式;接着整顿吏治,使人巡视州县,奏免贪官污吏,文帝通过这些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经济上继续实行均田制,总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方方面面的改进措施,大力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经济上来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巩固边防的问题。

隋朝经过打击突厥之后又休养生息了几年,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于是文帝杨坚开始解决边防要塞的问题,为南下灭陈之战做好准备。

公元585年,隋朝建立5年了,文帝杨坚派清和公杨素经略长江上游,与南陈对立,同时着手准备动员人力修建朔方灵武一带的长城,并且在朔方以东的险要之地修筑城墙数十起。

等这些都做完了,边防也得到了了巩固,隋朝举兵南下也就能安心许多。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3、给力的隋朝臣子纷纷献计献策,隋文帝择优采纳

隋朝在做足南下灭陈之战的同时也没有闲着,在公元587年的时候灭了西梁王朝,随后,感觉洪荒之力快要镇压不住的隋朝终于开始商讨伐陈大计。

当时身为尚书左仆射的高炯,给文帝杨坚提了一个建议。高颎这个人就像一颗芝麻汤圆,外面看着是白的,切开里面其实是黑的。

他建议文帝趁着南朝的农忙时节假装去偷袭,耽误他们最佳的种地时机,时间多了,对方也会渐渐变得麻痹大意,然后隋兵趁机南渡,并派人潜入放火烧了他们的储备物资,这样一来,陈军的力量就会被消耗很多,后面真正作战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高颎这一计使得实在妙,自小听“放羊的孩子”这个故事长大的我们应该是深谙其道吧!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高颎

除了高颎之外,还有虢州刺史崔仲方也提出,让隋文帝在武昌以东的沿江部署精兵,秘密度过长江,接着就是造战船的事情,做好水战的打算。

最终,这些给力的隋朝臣子遇到了一个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隋朝田子,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先是在巴东郡建造大型船只,并把造船的废料弃之江里,以此来震慑陈人,告诉他们最好被揍的准备。

除了造大船做好与陈军水战的准备,还大量购入小船,时不时在河面上晃荡几下,让陈军以为隋兵没有大船只,并且多次召集军队在沿江地带行狩猎之事。

以上种种行为都是在像陈军发射一个信号:隋兵究竟是抱着怎样吊儿郎当的态度南下伐陈的,以此来迷惑陈军,使它们不加戒备。

最终的结果证明,隋朝一切精心的准备都没有白费,上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二、隋灭陈之战前,疏于应对的陈朝

1、朝中政局不稳

陈叔宝的运气其实并不太好,因为自他在公元582年登上帝位的时候,杨坚已经在他之前的那一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杨坚是一个有雄图大志的人,始终有着一统天下的目标。于是在打击突厥,灭掉西梁之后,很快就将矛头对准了南陈。

南陈经历了前面三任皇帝之后,到了陈后主继位之时,出现了政治腐朽的问题,而更严重的是朝中的臣子与陈叔宝之间存在了猜忌的关系。

源头在于当初陈叔宝还没有登上皇帝之位,始兴王陈叔陵在大殿上趁着陈叔宝不备砍伤了他,因此费劲一番苦力的陈叔宝登上地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临朝停政,而是找一个好地方养伤。

皇帝养伤去了,朝中的大事总还要有人处理,当时朝政几乎全由长沙王陈叔坚决定。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后来朝臣孔范以及施文庆因为陈叔宝对长沙王陈叔坚的宠信而感到不安,我个人倒是认为这些臣子可能一方面是担心长沙王陈叔坚的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到国家的安宁,但是更大的原因则是“争宠”。

于是这两个人经常在陈后主面前说长沙王陈叔坚的坏话,寻他的错处,构陷长沙王陈叔坚,使得陈叔宝也产生了猜忌的想法。

除了朝堂上那些事情之外,民间的老百姓生活也十分困苦,因为繁重的赋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而陈后主惯是一个耽于享乐之人,他会举全国财力修建一座宫殿,也不会管日渐空虚的国库。

上行下效,从陈后主的行为来看,不难猜出他治下的臣子是怎样的的一副德行了。

这样一个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国家,外不强中也干,与精心准备的隋朝来比较,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2、陈后主疏于防务

陈后主是历史上以耽于享乐著称的皇帝,他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及时行乐。

在他任期内,因为终日沉迷酒色,朝中的大事几乎都把持在几个以谄媚营私争名夺利喜欢排除异己的人手中,让原本就不甚稳定的统治雪上加霜。

当隋朝为了南下灭陈之战做了精心的准备时,南陈的后主陈叔宝却还在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

都说不知者无畏,但是对于陈朝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那种人,自己主动拒绝大脑录入外界信息,逐渐变得麻痹大意。

陈后主疏于防务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

就是在隋军已经大兵压境随时摩拳擦掌准备展开一场战斗的时候,陈后主还在与他的朝臣们共庆元旦晚会,并且为了庆祝新年,更是荒唐地将驻守要塞的两个儿子召集回来。

当时陈朝面临大军压境的境况,将军萧摩诃请求带兵出击,结果陈后主没有应允,继续自己花天酒地的生活。

其实陈对隋并不是一丝胜算都没有的,毕竟陈国地处江南,擅长水中作战,对地形也更为熟悉,且对上不足6万的隋朝,陈朝尚有10余兵力,努力争取一下,陈朝也不会这样早就败北。

奈何遇上了一个不把隋朝当成正经对手的陈叔宝。陈叔宝既不像杨坚一样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还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因此在战略上一直出错,最终被隋军击败。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总结:

隋灭陈之战,精心准备和疏于应对,最终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局。

南陈面临做足准备的隋朝,兵败是必然的,但是,陈朝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就被隋朝所灭,和后主陈叔宝疏于应对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南陈灭亡之后,中国终于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时期,迎来了统一。

所以说,努力和不努力的态度,基本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