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唐“元和中兴”后,唐宪宗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何再次重现?

2020-06-06 06:19:18 暂无 阅读:1607 评论:0

公元805年元和年间,大唐宪宗皇帝成功地将几个最大的割据藩镇灭掉,提高了中央权威,实现了大唐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统一;不仅如此,宪宗皇帝还就大唐的社会问题,在多个领域进行了一整套改革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所以唐宪宗时代,被后世称赞为“元和中兴”。同一时期,朝廷对割据藩镇的战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暂时遏制了藩镇割据势力的蔓延。可是在宪宗后期看似已经被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什么卷土重来了呢?

大唐“元和中兴”后,唐宪宗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何再次重现?

唐宪宗后期亲小人远贤臣

朝廷在各领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唐宪宗却开始了大兴土木,并四处求仙拜佛问药。有一个叫柳泌的方士谎称天台山有灵草出现,竟然骗的宪宗皇帝封了他台州刺史。

名臣韩愈因为上书反对皇帝迎佛骨的行动,被贬到潮州当了刺史。起居舍人裴游因为揭穿了方士骗人的把戏,被贬到江陵做了知县。曾立过汗马功劳的裴度因为总讲实话,遭到皇甫缚集团的弹劾,被逐出了京官之列。

在忠臣被贬谪的同时,谄媚之徒日如日中天。唐宪宗早年的兢兢业业和礼贤下士的作风荡然无存。唐宪宗末期,忠臣遭到疏远,宦官逐渐把持朝政。两个最大的宦官建立两个政治集团互相攻击。

大唐“元和中兴”后,唐宪宗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何再次重现?

宦官梁守谦支持太子李恒继位,吐突承璀希望改立李恽为太子。最后梁守谦宦官集团甚至刺杀了宪宗皇帝,而且一并除掉了吐突承璀和李恽,拥立太子继承皇位,这就是唐穆宗。唐穆宗继位后,谎称宪宗皇帝是吃了有毒的金丹去世的。藩镇改革治标不治本,没能直达病灶

朝廷政局混乱不堪,大唐短暂的统一很快土崩瓦解。宪宗皇帝去世后,元和一朝小心经营的繁荣面貌马上就恢复原状。

公元820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因病去世,他的弟弟王承元上书朝廷再派一个节度使。朝廷全然不顾河朔地区的风俗习惯,派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改任成德节度使。

大唐“元和中兴”后,唐宪宗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何再次重现?

田弘正离开魏博以后,魏博也不断爆发变乱。公元822年,先锋兵马使宪诚被推举成了魏博节度使。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总之死以后,朝廷委派宣武节度使张弘靖改任幽州卢龙节度使。

幽州不满朝廷决定发生变乱,推举朱克融为幽州卢龙节度使。虽然元和年间平定了很多不服从朝廷命令的藩镇,强迫其他藩镇至少在表面上服从了朝廷的指派。但是节度使拥有兵权割据一方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藩镇割据的根基还在,各个藩镇的军权并没有被剥夺。

大唐“元和中兴”后,唐宪宗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何再次重现?

将校是各藩镇本地的地主,一代一代以军官作为职业。兵士也是从本地征召来的,很大一部分士兵受到将校军官的优待,是将校的忠实手下。这些军事组织割据一方,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命令。

士兵跟自己的军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愿意改变隶属的情况,换句话说,引起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依旧存在。罪魁祸首没有根除,变乱一触即发。

大唐“元和中兴”后,唐宪宗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何再次重现?

因为宪宗皇帝连年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唐穆宗登基以来,又赏赐群臣没有节制。只能向藩镇妥协,承认各个藩镇自己自立节度使合法。

河朔三镇迅速又重新回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河朔的整体变化,让别的藩镇看到朝廷的软弱无能,也逐渐不服从朝廷的管辖,赶走朝廷任命的节度使,自立节度使。元和年间费了很大经历才形成的元和中兴的局面,很快就不复存在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