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书法与生活 | 回首落墨本平常

2018-09-05 01:26:35 网络整理 阅读:115 评论:0

炎炎夏日,雨后初得清凉。为了准备近期的三人联展,趁同事出差,便将一室空间据为己有,倒腾出箧内所有旧迹,一一筛选,拣可意者以备装池。看着这些或大或小、或工整或草率的曾经的“得意之作”,感慨油然而生。虽然这些笔墨之痕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们已经定格在了生活的记忆深处。每一处落墨,每一次试纸,或者说每一次探索,都是瞬间永恒所在。当然,我还想到了很多……

在我们这个较为平常的单位里,既有画院的特点,可以搞搞创作,又似乎有高校的影子,可以做点研究。因为群众文化是工作的本职,而书法就是我工作的切入点,如同音乐、舞蹈、摄影等其他同事擅长的门类,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了工作更好地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水平。但我最终的认识是,群众文化工作岗位的特点决定了一切以面向基层、提升群众文化水平为根本。因此,任何临帖与创作固然可以以画院专职书画家为榜样、以大学书法教授为引领,但工作的现实就是那么骨感,我只能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里见缝插针地来习字读书。可以说,这些字几乎无一不是如此而成的。

书法与生活 | 回首落墨本平常

许传良书《见山楼随笔》

回想以往,当颇以为可以铺毡创作之时,来客突然到访,显然会中止自己一时的灵感,而由静转向动,由向内探寻变成了双向交流,待客人离去,书写只能从头再来,这种情形非常多见。当然,凡事有利有弊,在与到访者的交流中,可以深入了解基层书法(或者说是书写)的现状,而启发对当下书法生态的思考。遇到前来求证的学人,或持家谱,或持旧拓,进行文字辨识时,又会从中学到新字新知。而青年书家群体的到访,又会因交流而聚焦于当下书坛现状,对自己的书艺探索亦有所启迪。最为励志的是,单位的书法公益班最近迎来了一位特别年长的学员,已有83岁高龄,仍然兴致勃勃亲自前来报名。老人那种对书法的虔诚以及洒脱的生活态度,可以说影响了整个单位及班上的所有学员。有如此活到老学到老的志趣与信念,吾辈岂能使光阴虚度?或许是受其感染,自己当天的笔迹现在看来,似乎更多了几分轻松与从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