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陪叶兆言先生一路

2018-06-04 08:02:21 网络整理 阅读:92 评论:0

摘要:表面看起来随和的叶兆言先生,观点一点也不“随和”,有些话耐人寻味,需慢慢咀嚼,恐一下子难以消化。

陪叶兆言先生一路

这天凌晨,还在梳妆的我,接到左老师的电话,他说他在小区外已等候许久。

我们是受市作协委派,去南京接叶兆言先生。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一代泰斗,四代文人”,说的是他这样的家庭,他的作品和成就,网上可以百度到,不用我赘述。

这当然是个美差。我搜肠刮肚都想准备几个漂亮的词语,毕竟与名家近距离接触两个多时辰,想来我是太激动了;我又为匆忙间穿了件暗色衣服而懊悔,自以为是地认为,暗色衣服的民国风与当天的文学活动相契合。事实证明,我的处心积虑根本没必要,叶先生是个看上去寻常,又十分随和的人。

在返程中,话题是由南京开始的,说到城墙,说到护城河。先生是个南京通,他带我们出城的路线与导航是相悖的,因此避开了市区的早高峰。之前读过他的散文随笔《旧影秦淮》,秦淮河,中山陵,民国官邸,城中小火车,或繁华沧桑,或肃穆庄严,或沉浮消隐,老南京的气质韵味在文中尽显。我想,若有充足时间,能听他说得远点,一定是十分有趣的事。偶然八卦,问及叶圣陶先生及叶子女士,事后知道,叶兆言并不想过多谈及祖父,已经写了几十年的文章,出了那么多书,不能总是以“叶圣陶的孙子”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和叶先生的话题总要扯一扯文学,我是带着一些困惑去的,可是打了点文学擦边球,就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内心些许不安,唯恐浅薄藏掖不住。

先生比较会照顾他人情绪,三个人的车上,有些时候,是他找着话题聊。他不是侃侃而谈的人,比起我见过的其他几位作家如潘军、普玄、马金莲,字字句句中并无慷慨激昂的语调来调动文学爱好者的情绪,也无“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