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苏轼《木石图》真伪之争

2018-12-03 16:38:48 网络整理 阅读:84 评论:0

原标题:花4.1亿港币与“男神苏轼”亲密接触 你说值不值

11月26日晚,牵动人心长达半年之久的苏轼《木石图》在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季拍卖以4.1亿港币天价落槌。它曾是艺术史教科书上的“经典”,曾是藏家竞相争夺的心头宝,曾神秘地“消失”,又那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地出现——伴随着作品的重新被发现,争议、讨论就一直持续着。

真或伪,这场讨论并不会因为拍卖的“一锤定音”而尘埃落定,天价、聚光灯,或许会激起更大的关注,关于苏轼、关于文人画、关于历史中盘根错杂的细枝末节,期待更多的证据浮现、更新的技术进步,一点点来揭开谜底。

苏轼《木石图》真伪之争

(宋)苏轼 木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 绢本水墨 画长26.3×50cm 全卷连裱共长27.2×543cm 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季拍卖以4.1亿港币落槌

“苏米合璧”难有其二

2017年3月在纽约藤田美术馆珍藏拍卖是个里程碑。这件作品是跟着藤田美术馆而来的,NHK电视台从征件到拍卖一路跟拍,在..播放影片时引起很大的回响。藏家可能是看到了影片,主动跟佳士得联系。于是在我们到..征集的过程中打电话来说有“国宝”。我一看到图片,汗都下来了,马上赶到关西。藏家拿出作品的时候,盒子非常朴素,放在毯子上让我们看。慢慢打开作品,正是我们学习美术史时那件苏轼的作品。也有国内专家曾找到这个家族试图回购,这个家族当时并没有意愿出售,谎称在二战时美军轰炸中烧掉了,因此一直保存到现在。

可能我们今天看起来这幅作品有些质朴,甚至是草率,但在宋代院体绘画盛行之际,苏轼《木石图》开启了文人绘画的先锋。这件作品最能打动我的部分是它的整体性,在北宋这样一个中国绘画的黄金时期,追求的是精致、精谨。但在苏轼的画作里,,我们反而可以看到另一种轻松与文雅,这首先与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苏东坡的官运有关,由于苏东坡的官运不是很亨通,一直颠沛流离,他并没有去描绘花鸟和雄伟的山水去迎合皇室需要,而是按照身边接触到的景物,并赋予一定的精神性。从这件作品开始,竹子、石头,甚至一棵枯树都被赋予了精神意义,开启了后来的文人画风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