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失去对国学的敬畏,便失去了人的灵魂

2018-06-14 05:38:27 网络整理 阅读:178 评论:0

学习国学,当怀敬畏之心。

直到现在,中国的很多人一直都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他们对学习和理解中国国学经典其实没有什么兴趣,更不懂得从字里行间去领悟先哲们的精与神,而是像代表“真理”和“正义”的法官,把历经几千年岁月检验的经典当做囚犯来审问和逼供,还自以为是“创新”和“创造”。这正应了蒲伯所言:“天使不敢践踏的地方,蠢材蜂拥而至”;也应了一句德国的谚语:“笨蛋虽笨,但还有更笨的人为他喝彩。愚蠢和傲慢同是一树之果”。

失去对国学的敬畏,便失去了人的灵魂

犯了这种通病的人们,小醒看正好对应了老子所说的“下士”,对应了庄子所说的“井蛙”、“夏虫”、“曲士”,永远处于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下”。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智慧,,无论什么光辉,也无法将他们唤醒。

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博德利·罗尔斯曾有一段关于如何读书的自白:“我读前任的著作,如休谟或康德,有一个视为当然的假定,即这些作者比我聪明的多。如果不然,我又何必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去研读他们的著作呢?如果我偶然在他们的论证中见到了一点错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他们自己一定早已见到了这个错误,并且处理过了。他们在哪里见到并处理了这个错误呢?这就是我必须继续寻找的;但所寻找的必须是他们自己的解答,而不是我的解答。因此我往往发现:有时是由于历史的限制,我的问题在他们的时代根本不可能发生;有时则是由于我忽略了或未曾读到他们别的著作。总而言之,他们的著作绝没有简单的一般错误,也没有关系重大的错误。”这番自白充分表现了西方学人读书的虚心与谦虚。

失去对国学的敬畏,便失去了人的灵魂

经典,非一次性消费品,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

验证一种东西是否经典,没有比漫长的时间和自发的选择更好的办法。

对于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理所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确有糟粕,比如那些诡诈之术、厚黑之学、裙带之风、权力崇拜、奴性意识以及固步自封的观念等等!不过,这些糟粕,恰恰与真正的经典智慧背道而驰。

失去对国学的敬畏,便失去了人的灵魂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也不是非黑即白。倘若一定要取“精华”去“糟粕”,那也须得有资格者来“取”,有资格者来“去”,须得以合乎天道、合乎人道的包容之“容”、中庸之“中”、和谐之“和”为准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