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绝交”照样“陈情”

2019-03-25 06:18:38 暂无 阅读:1868 评论:0
“绝交”照样“陈情”
“绝交”照样“陈情”

《与山巨源绝交书》为嵇康代表作,作为名篇进入文学史。有关嵇康与山涛有无绝交及由此发生对散文问题原初状况的商议,首见于张云璬、王志坚的质疑,但言之过简。徐公持师长《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非绝交之书论》(《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3辑)对此有专文论说,认为现存材估中并无山涛与嵇康决绝的记载,问题所拟出于刘宋人之手。徐文是最早周全论说“嵇康与山巨源书”的性质及其文题的主要功效,论证有理有据,可成定说。本文并非对徐师长概念的商榷,而是对其概念和材料的进一步增补和申述。

问题在读者阅读过程中,起到指导熟悉作品的感化。对诗歌如斯,对散文亦复如斯。中国文学作品在早期大多是没有问题的。名篇如李斯《谏逐客书》,初无文题。《史记·李斯传记》:“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认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弗成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文选》作《上秦始皇书》或《上书秦始皇》。

贾谊《过秦论》,亦复如斯。全文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贾谊《新书》卷一标示《过秦》,未有《过秦论》之名。《新书》为后人编纂而成。《汉书》作“昔贾生之过秦曰”,而《文选》作《过秦论》。

这类文章最初没有落款,和文章发生的配景相关系,它是在汗青论述中呈现出的内容,也能够说和体裁相关系,如“斯乃上书”。这类体裁在形式上是和书信相似的,书信本无落款,后人编纂文集或选集时才加上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如许的落款以辨识。

前人书信花样与今有异,寄送对象的称谓常显现在信末。古代纸质墨迹遗存,能够匡助我们熟悉书信内容与落款的关系。如传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书札(见图),反映了其时书信的真实样式。

启功《〈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启功丛稿》)注释这一现象:“《快雪时晴帖》偏左下方有"山阴张侯"四字,观者每生疑问,我认为这是对收信人的称谓……前人用素纸卷写信,纸面朝外,随写从右端随卷,卷时仍是字面朝外。写完了,后边留一段余纸裹在外层,题写收信人……这种写法,一向沿续到明代文征明时还留有实物……原封的模样虽仍未见,但可推知这是其时的一种习惯。”后人如斯,是实际需要,照样模拟古制,也不克详知。如黄庭坚的书信(见图)。

此信寄送对象亦写于信末,后落款为《致无咎通判学士》。未必如启功所说,或者只是模拟古制。

不光是书信,其他散文作品也印证了文题为后加的编纂编制。如有名的《兰亭序》,核之现存墨迹,并无落款,落款亦为后人所加。《晋书·王羲之传》云:“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文选》落款《兰亭诗序》,《艺文类聚》作《三日兰亭诗序》。如是作者自题其名,后世则不克随意篡改。

徐公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非绝交之书论》认为:“汉魏时文士作书,一样仍沿袭其时文章体系老例,作"与××书"者,此老例至西晋末尚未完全改变。观今存书函作品较多者如陆机、陆云兄弟,皆如斯。陆云书函最多,而问题皆作"与××书",绝少破例。云与乃兄陆机亲密友于,情好无间,世所公认,其致兄书稀有十通之多,书中各篇所叙,内容纷歧,世事文章,无所不包,而题皆作《与平原书》,可谓百篇一律。”这只是就今传书籍文本而作的判断,若是连系传世墨迹,可作批改。

是以,能够说,传世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文题,并不是写作时就存在,而是后加的。与其说“汉魏时文士作书,一样仍沿袭其时文章体系老例,作"与××书"者,此老例至西晋末尚未完全改变”,不如说,今存汉魏文士作书文本落款“与××书”,循之墨迹遗存,应为编纂文本时所加,是编纂体系,而非文章体系。

从传世墨迹考查文章内容与文章题目或者会使复杂问题简洁化。那么,嵇康与山巨源书信的落款是若何被添加的?从现有材料看,《文心雕龙》有“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语,《文选》有《与山巨源绝交书》落款,是以在南朝之前已在作品编集时加了落款。这里激发出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有些文学作品在进入编纂过程时,无论是作者本身照样别人编纂,都邑据作品内容给那些本无落款的作品拟定问题或落款,这才使得作品有了包罗内容和落款的完整形制,知足因题见义的需要,轻易文学作品撒布。《史记》载:“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国内兮归田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文选》将此作品加入“杂歌”类,题为《歌一首》,实未拟落款。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落款《大风起》。元祝尧编《古赋辨体》落款《大风歌》。元左克明编《古乐府》落款亦作《大风歌》。今人遂以《大风歌》为落款。以《大风歌》落款,的确是最优的。一是以开首“大风”二字名,不光承旧制,并且大略表述了全诗内容及其气势;二是“歌”也较好地为作品体裁特征定性;三是从接管者角度来看,也便于记忆。

《文选》落款为《与山巨源绝交书》,或者有三个直接的原因:一是因为文末一段有“既以解足下,并认为别”之句;二是受嵇康另一篇《与吕长悌绝交书》落款影响,《与吕长悌绝交书》所拟落款是准确的,因文章内容明确,并有“绝交不出丑言”语;三是受文章配景材料的影响。关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写作配景,根基文献如下:

《三国志》裴注引《魏氏春秋》:“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胜流俗而非薄汤武。上将军闻而怒焉。”

《世说新语·栖逸》:“猴子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三国志》裴注:“山涛为选官,欲举康自代。康书告绝,事之眀审者也。”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康别传》曰:“山巨源为吏部郎,迁散骑常侍,举康,康辞之,并与山绝。岂不识山之不以一官遇己情耶?亦欲标不平之节,以杜举者之口耳。乃答涛书,自说不胜流俗,而非薄汤武。上将军闻而恶之。”

这些文献记录明确,应没有歧义。初嵇康给山涛写信,缘起是山涛举荐同伙嵇康自代,嵇康作书陈述其志以及生活习惯,拒绝了山涛介绍他为官的要求。个中,“拒”“拒绝”“告绝”,皆为拒绝为官一事,这和写《与吕长悌绝交书》性质完全分歧。《文选》拟题误读了这些配景材料,而“绝交”二字起了要害词的感化,一向指导后世的阅读。《文选》若落款《与山巨源书》即好。

阅读作品,以读题为起点,由此进一步商量作者的写作立场、感情基调。作者为什么写作,以何种姿态进入写作,这决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感情和语境。

绝情由绝交来,绝交是人际关系的形式示意,是隔离情谊与往来;绝情是人的品性施展,是不讲友谊,不讲情面。如依通行文章落款提醒,“绝交”是指示牌。循此思路,首先会设置对话情形,嵇康与山涛对话必然是剑拔弩张、横目对视的;其次剖析绝交的原因;接着会剖析绝交的情理。如许的剖析难免会对文本内容发生一些疑心。故每引《与吕长悌绝交书》“绝交不出丑言”,解说《与山巨源绝交书》没有以恶言危险对方。但无法注释的是,尽管“绝交不出丑言”,在《与吕长悌绝交书》中却有“何意足下苞藏祸心耶”如许言辞深重的话语。

如今能够换一思路去剖析,不是“绝交”,而是“陈情”以拒绝山涛举荐仕进之事。作者是就事论事,读者也应就事论事。文章陈述写作之由是“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也是就事论事。这里讲得很清楚,没有绝交之意,只是陈情,如文中所言“故具为足下陈其能否”,如斯罢了。应注重,无论言辞若何犀利,用词若何激烈,都没有改变文章性质。

当然,如许的陈情是富有嵇康个性的。1.明确,不模糊。如“故正人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明确提出士人“出”“处”是“各附所安”的。2.直白,不掩盖。如:“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情面,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直言己短。3.酣畅,不生硬。“有必不胜者七,甚弗成者二。”论述详尽,酣畅淋漓。

但要注重到,因为他和山涛不平常的关系,嵇康书信在表述上有如下两个特点:1.强调其词。“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克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个中所述,当与实际不符。2.率性。这是被山涛过度包涵造成的。其甚者如“弗成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李贽《焚书》针对嵇康此信,揭橥过定见:“此书若出相知者代康而为之辞则可;若康自为此词,恐无此理。涛之举康,盖所谓实情知者;而康之才亦实称所举。康谓己之情性不胜仕进,仕进必取祸,是也;谓涛不亲信而故欲贻之祸,则不是。以己为鸳雏,以涛为死鼠,又不是。以举我者为不相知,而直与之绝,又以己为真不爱官,以涛为爱官者,尊己卑人,不情实甚,则尤为不是矣。呜呼!如康之天才,稍加以学,抑又何当也,而肯袭前人之口气,作不情之遁辞乎?”李贽从二人关系和举荐之事方面指摘嵇康。所谓竹林七贤,以山涛、阮籍、嵇康为主,而山涛承担了指导和组织的主要脚色。史载,山涛早孤居贫,少有度量,介然不群。而山巨源与嵇康友情终始,《世说新语》载:“猴子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昔时能够为友者,惟此二生耳。"嵇康临终,托孤山涛,《晋书》载:“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身后,山涛举其子嵇绍任官,《世说新语》载:“嵇康被诛后,猴子举康子绍为秘书丞。”嵇康言辞过激,恰是因为山涛的宽容,这也是二情面谊的印证。

综上所述,如将《与山巨源书》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读,这并不相符嵇康本意,对懂得山巨源品性也是不公平的。其实,嵇康作此文并非真的要绝交,而是一时急怒之下的使气、明志之文。如若决意绝交,完全能够像《与吕长悌绝交书》那样简短了之。如斯长篇大论反而证实了嵇康对山巨源的相信,所谓爱之深而责之切。而山涛素以器量见称于世,又知嵇康脾气,给以谅解,后二人重拾旧好也在情理之中,托孤之事恰是其友谊的存续。

(作者:戴伟华,系广州大学文学院传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