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不孝有三”,哪些不孝的行为被撒布至今?

2019-04-01 00:18:14 暂无 阅读:527 评论:0

孝道是从古至今的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爲人处世的原则。孝爲德之本,百善孝爲先,我们评价他人的人品时,第一个想要看的,就是他对怙恃的立场怎麽样,是否孝顺怙恃。汉朝还曾设置“举孝廉”,以孝顺与否来考查官员是否公平廉正。

“不孝有三”,哪些不孝的行为被撒布至今?

在现今社会,我们还经常会听到 “不孝有三,无后爲大” 这麼一句话,大多数人以爲是说最大的不孝就是没能爲家眷续上香火,传宗接代。那么,究竟是哪些不孝顺的行为撒布至今?是否只有三个不孝顺的行为呢?

“不孝有三”,哪些不孝的行为被撒布至今?

“不孝有三,无后爲大”,是出自于孟子,孟子的《孟子·离娄上》曾曰:“不孝有三,无后爲大,舜不告而娶,是爲无后也,正人以爲犹告也。”这句话敷陈人人:有好多不孝顺的示意,以不尽子女的天职爲之最,舜授室子时,并没有通知怙恃,是没有尽到子女子孙应该尽到的责任。古语有云:“怙恃之命,媒人之言”,其时后代婚姻大事,不克私定终身,要服从本身怙恃的放置,然而,舜并没有向怙恃禀告就擅自娶亲,他这就是没有尽到本身为人后代应该尽到的责任义务,就是“不孝”的行为。

“不孝有三”,哪些不孝的行为被撒布至今?

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爲大”中的“三”, 指的是一个虚数,是好多的意思,并不单单指的是有三件事。“不孝有三,无后爲大”中的“无”是指:“没有尽到……的责任”。 “无后” 就是没有尽到作爲子女子孙应尽的责任义务。

那麽,现现在,人们为何都邑把孟子的“无后爲大”,认识爲没有子女呢?

在汉代时,有个名叫赵岐的人,他著作了《十三经注疏》,此书中具体解说了其时有三大不孝顺的行为:

1、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见怙恃有差池而不挽劝,只是一味依从,将他们陷入不义的境地,这就是第一种不孝顺的行为;孔子曾在儒家经典《孝经》上记叙道:“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弗成以不争于父。”这句话敷陈了世人:一个父亲,可以有一个敢于直言的儿子,就不会使本身陷身于不义之中。是以,在碰到不义的事时,若是真是父亲所为,做儿子的必然要全力劝阻。而到了孟子的时期,儒家思惟已经起头有所反思,对于这种状况,孟子认为作为后代,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是不孝顺的行为。这是一种对于“孝道”思惟上的提高与新的憬悟,因为怙恃也是通俗人,稀奇是在古代封建社会,怙恃们未必能够接触到加倍进步的常识,很轻易被他人所骗。这时候,后代就需要协助怙恃们多多进修,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2、 家贫亲老,不爲禄仕

自家家景贫穷,而怙恃已经年迈,本人却不去起劲考取功名,领取俸禄用以供养怙恃,这就是第二种不孝顺的行为;放到古代就是说,怙恃年迈,家景困吃力的状况下,做后代的欠好好打工,让怙恃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孝。怙恃在还年青年头的时候,也必然支付了本身的心血,尽了最大起劲,让本身的孩子们能够衣食无忧的健康长大。

3、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岁数不小了,却没有授室生子,繁衍子女,这就是第三种不孝顺的行为。赵岐在这里曲解了孟子的意思,显然赵岐认为没有子女子嗣,就是不尊敬、不孝顺祖宗前辈。

“不孝有三”,哪些不孝的行为被撒布至今?

不管赵岐与孟子的概念是否有不合,然则都是在弘扬着中华传统美德—孝道,古今中外,孝道乃为人之基本,乌鸦另有反哺之情,孝道是很有需要的。我们应留意的是若何尽好孝道,而不消过度纠结个中个体文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