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先秦到唐初长达千年的“王牌军粮”,不但人马共食还能存放九年(2)

2018-06-30 16:57:05 网络整理 阅读:113 评论:0

随着小麦种植地区在北方地区的推广,唐中期开始,小麦在粮食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直到明末,小麦产量占据北方谷物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有趣的是影响小麦普及的原因,并不是小麦本身,而是食用方式。汉代,古人用不脱壳的小麦煮熟,制作成“麦饭”,不仅难以食用,而且不易消化。

受到游牧民族影响,北方地区的百姓将小麦由“粒食”改为“粉食”。这一习惯的改变,推动了小麦的普及和推广,军粮也有了新的变化。唐朝为了与回纥、突厥等骑兵抗衡,建立起一支与游牧民族饮食起居类似的骑兵部队。为了减少后勤供应的压力,骑兵携带烧饼和大饼作为干粮,辅以渔猎畜奶,以此保持机动性和战斗力。而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军营里出现了饽杔(即面片汤)、炊饼(即馒头)等新款军粮。到了明朝,穿孔烧饼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受到了军队的欢迎。

先秦到唐初长达千年的“王牌军粮”,不但人马共食还能存放九年(2)

古代的农耕图_图

至隋唐时期,南方的生产力持续发展。南方地区稻米一年两熟,或者稻麦轮作复种,使得稻米产量迅速增加,,通过南稻北运,大米和小麦逐渐成为军粮的标配。在明朝,伙夫们将熟米饭晒干,制作成“干饭”。饭点一到,士兵们取些干饭,用热水一泡,就能食用。这种方便米饭,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之为“糗糒(qiǔ bèi)”。

士兵吃饭,光靠粮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副食的补充。盐在军队后勤供给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资。古人将盐和副食结合起来,形成以大酱和腌菜为主的军队副食结构。大酱在中国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米酱混搭,成为军粮供应的主要形式。秦朝规定士兵1斗米配半升酱,而驻守边塞的汉军2石粮食配酱2斗。到了唐朝,唐军士兵一天领小米2升,盐半合。可见,酱一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调味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