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另类忠臣:六次跳槽,魏徵的传奇人生

2019-07-17 07:49:19 暂无 阅读:1015 评论:0

魏徵六次跳槽的另类忠臣人生

另类忠臣:六次跳槽,魏徵的传奇人生

说到魏徵,一样人都知道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一个敢于犯颜切谏的忠臣,也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一样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敢于说实话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撒布的原故。可一样人却很少知道,魏徵其实也是一个平生中有六次跳槽履历的另类忠臣。

魏徵字玄成,河北钜鹿曲城人。父名长贤,北齐屯留县令。因改朝换代及父亲早逝,魏家由北齐时的人人酿成了隋时的寒门。魏徵虽落拓,却有洪志,见世界渐乱,便落发做了道士。魏徵好念书,涉猎普遍,稀奇中意纵横之说。所谓纵横之说,就是从纵向、横向分歧角度,用正面、不和分歧概念,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式和策略。这对往后魏徵的容身和成长是大有效处的。

隋末世界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造反,因知魏徵有才,将其请出道观,使之列入造反部队,并担当文书;此间,元宝藏与瓦岗李密的往来信件,大多由魏徵负责草拟,是以,在元宝藏归降李密今后,魏徵又获得了李密的赏识,被录用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一年今后,魏徵随兵败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归顺了唐高祖李渊,归唐后,因良久得不到任用,魏徵便自请去安抚山东(即太行山以东),授衔秘书丞,并在河南浚县挽劝了石友徐世勣(即李勣)归唐(其时徐世勣仍属李密旧部);又不久,夏王窦建德攻占浚县,魏徵被俘后,又当了窦建德的中书舍人;窦建德兵败被擒后,魏徵再归长安,太子李建成知其名,魏徵又成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其间,魏徵曾劝太子除掉李世民;直至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魏徵责问,为何离间他们兄弟?魏徵面不改色的回覆:太子当日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重视魏徵之才,用为詹事主薄,议谏医生。魏徵就如许最终跟了第六位主人唐太宗李世民。

魏徵早期的政治生涯最为凸起的特征就是络续地归降换主。“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魏徵的频仍跳槽换主,不光在古代忠臣队列中罕有,就是在奸臣部队里也无人能与之比肩。不外,魏徵跳槽换主的特点也是不同凡响的。特点之一就是,无一破例均属于被动跳槽,即原“单元单子”破产了,被兼并了,他就归顺了新的向导。凭据优胜劣汰的天然轨则,他最后归到了最强的向导李世民手下。特点之二就是,每一任向导都很重视他,而他对每一任向导又都能尽心竭力。在窦建德手下时,献屯田垦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时,多次奉劝李建成先脱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时,更示意得谨小慎微、处心积虑,成为群臣的表率。这很有点现代职场精英风仪,在哪个公司效力,就不遗余力为谁人公司起劲工作。一旦跳槽到了敌手公司,也不会受情绪身分摆布,而公私不分。如斯看来,魏徵的确是不同凡响的另类忠臣。

当然,魏徵如许的频仍跳槽,就不免为高贵高声人士所不齿。李渊父子,就曾当众揭橥过小看他的谈吐,大意是说他“有奶就是娘”。对此,魏徵作过自我辩护。譬如,献策窦建德屯田一事,魏徵注释为:“民为国度之本,大唐世界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公民,富庶的是国度。两军对阵,公民无辜,岂能因干戈之争,而置公民于水火?圣上向以疼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尽量夏王(窦建德)戎行是以受益,但真正受益的照样百姓苍生。所以,臣认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干事,而是臣经由窦建德,在为公民干事。”看,这就是魏徵用纵横之说的民本思惟:“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为本身辩护。这是与绝大多数“只知忠君,不知为民”的“忠臣”分歧的。

魏徵曾与李世民商议过忠臣与良臣的区别。他对李世民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李世民问:“忠与良有什么分歧吗?”魏徵说:“良臣,稷、契、皋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魏徵就如许用纵横说的拿手,辩析了忠臣与良臣的区别,让极想成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大为受用。“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见《旧唐书》)

魏徵之所所以魏徵,另一个精明的亮点就是直,从来不会旁敲侧击。我国古代的大臣,在上奏君王时,都考究含蓄,一个简简洁单的提议或见解,除了要加好多润饰词外,还喜欢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提出来,议事活像打哑谜。如许的做法,往往轻易造成了各级当局处事的效率低下。而魏徵平生从来不曾创作过九曲十八弯的劝讽作品,他的谏议历来都是直来直去,表达清楚,判断正确。魏徵向唐太宗上的《四疏》,就是如许的例子。不外,像魏徵如许敢于犯颜切谏的另类忠臣,是需要碰到像李世民如许虚心纳谏的明君才行的。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丹霞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奚弄说:“王珪、魏徵往日是隐太子的心腹,与我们势不两立,想不到我们今日同在一个宴会上喝酒。”李世民说:“王珪、魏徵能不遗余力为所事主公办事,所以我是用他们的忠心。”接着又说:“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视之更觉娇媚,正为此耳。”魏徵拜谢说:“陛下导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君明臣直”,这是实话。有人甚至如许说,魏徵若是不是知遇唐太宗,生怕死一百次也有多了,或许基本就弗成能显现魏徵。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三月,因生了皇孙,唐太宗在太子东宫宴请五品以上官员时说:“贞观之前,从朕经营世界,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衍纠缪,魏徵之功也。”并亲赐佩刀给二人。唐太宗在给魏徵做总结时说:“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这就是另类忠臣魏徵的真实写照。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贫寒得由皇帝拨料方才盖好正屋的魏徵,在唐太宗的悉心通知下,因病作古了,时年六十四岁。

魏徵身后,唐太宗亲临怀念,并感慨道:“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工资镜,能够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李世民与另类忠臣魏徵这一对君臣,可谓古今中外“君明臣直”的辉煌范例。

相关文章